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白沙> 正文

长效脱贫需“外引内育”□ 唐龙波

海南日报 2019-12-19 07:34

“看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日渐式微,现代农业发展已对从业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土专家”“土老板”的成长,是脱贫攻坚智力扶持从“引进来”过渡到“扎下根”的体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日前,山东省评出首批职业农民高级职称,共有11名“土专家”“土老板”等通过评审拟晋升职业农民高级职称,使得“农民评职称”成为热议话题。在笔者看来,乡村振兴中特别需要一批生于斯长于斯、富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土专家”“土老板”,激发出脱贫攻坚的潜力和后劲,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我能脱贫”“我会脱贫”,实现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培育“土专家”“土老板”,将智力扶持从“输血”过渡到“造血”,就要摆脱对“造血”的依赖。现如今干部队伍、科技专家、企业老板加入到脱贫攻坚一线,带来新技术、新理念、新机遇,当地农民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吸收消化新技术、新理念,抓住新机遇,提升种养殖技术,改变陈旧观念,将先进知识转换为致富能力,真正让脱贫长效“进化”到致富阶段。

特别是随着“看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日渐式微,现代农业发展已对从业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先进技术、营销手段等,才能应对市场、气候等不利因素,更好地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为乡村振兴汇聚新动能。

在一些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及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尤其需要通过传帮带的定向培养模式,培育起一批“土专家”“土老板”。当他们实现了脱贫致富,就能够起到示范作用,产生辐射效应,带领更多乡亲脱贫致富。比如,在笔者所驻的黎族山村,前几年外出读书的年轻人极少有人回村就业或务农,有些外来企业想找些临时工干些力气活都不容易。村庄“空壳化”现象严重,显然不利于产业引进、技术推广,导致智力扶持“输血”难见成效。为吸引中青年村民返乡,工作队和村委会在考察引进项目和企业时,最看中的往往是企业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就业机会,希望外出务工人员在返乡就业的同时,也能学习掌握生产技术、营销策略,或者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自主生产,逐步成长为“土专家”“土老板”。

“土专家”“土老板”立足本地本土,自身就是当地农村的生产主体,有着脱贫致富的内在需求。他们的成长,是脱贫攻坚智力扶持从“引进来”过渡到“扎下根”的体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为了尽快培育成熟的“土专家”“土老板”,提升农村自身“造血”能力,去年8月,《海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提出要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同时顺应现代物联技术发展趋势,加强电商、信息化等新型产业模式培训,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创业、就业。

脱贫致富关键在于农民的自我主导。现在,随着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扶贫成果的进一步展现,在笔者驻点的乡村,不但“空壳化”现象有了较大改观,而且村民们学习劲头十足。村里的农业技术培训班每次都被村民们挤得座无虚席,村里有了第一个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农业基地项目,第一个返乡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品牌,上榜“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这些变化不仅有“请进来”的成果,还有农民自身在技能和意识上的“造血”发展,一个朝气蓬勃的“土专家”“土老板”队伍在日益壮大,正在从整体上提升当地生产水平,提高脱贫攻坚质量,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作者系白沙黎族自治县元门乡元门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单位:南国都市报社)

新闻推荐

白沙聚力攻坚 脱贫“摘帽”有底气

上接A01版打造百香果采摘、稻田春耕、秋收体验等乡村游体验项目。“有瓜果、有庭院,这样的乡村,才更有乡愁的味道。”...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