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白沙> 正文

爬山越岭一路追寻,它却一闪而过

海南日报 2020-11-14 08:26

扫码听斧头岭海南长臂猿家族群“鸣唱”,看更多海南长臂猿大调查相关视频。

关注海南长臂猿大调查·寻猿记

2020年11月12日星期四阴转多云

地点:白沙黎族自治县金波乡和青松乡交叉的东崩岭区域

4时刚过,从红色帐篷中传出一阵闹铃声,海南长臂猿大调查活动东崩岭调查小组组长刘辉勤很快从帐篷里钻出来,抓紧时间为组员准备早餐。

凌晨的东崩岭异常安静,只有风吹叶子的沙沙声,气温低至15℃,可刘辉勤还是只穿了条短裤做饭。“习惯了,这样快一点。”他笑笑。

东崩岭调查小组负责海南长臂猿E群活动区域的监测,组内共有10人,组员中有高校教师、动物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和植物学本科生、记者等,安全保障压力大。“所有工作都要提前安排、考虑。”刘辉勤说。

刘辉勤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海南长臂猿监测队的8名专职监测队员之一。他对记者说:“监听猿鸣的任务,要在5时半左右到达监听点,而从宿营地到监听点最快要走1个小时才能到达,不敢耽误。”

宿营地海拔在300米左右,而第一监听点地势较高,有807米。监测队伍要在1小时内攀爬500米,且都是在灌木丛中跋涉。

吃过早饭后,大家立刻出发。

刘辉勤朝着队伍说:“能减重的尽量减重……”在刘辉勤看来,这时候保存体力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爬山会消耗大量精力,还要在山上待最少7个小时,减少负重会更利于追踪海南长臂猿。

此时,天空仍未揭开黑暗的面纱,四周只有队员们头上的射灯发出来的光线。穿越雨林的路并不好走。包括刘辉勤在内的4名来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的工作队员,两人在前,一人在后,一人在中间,负责保障大家安全。

虽说刘辉勤不断提醒队员要眼观六路,但记者还是会被雨林中的树枝绊得偶尔踉跄一下。

刘辉勤健步如飞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队员们紧随其后,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着。

因前段时间持续降雨,一路上,不少地面十分泥泞,陡坡湿滑,一些石头布满了青苔。前进的路有些艰难,队员们头上豆大的汗珠直流。渐渐地,脚下的路更加急剧陡峭,有些地方倾斜角度接近80度,需要手脚并用以及借助身旁结实的树木,才能前进一步。

走一段停一段,本该一小时左右可达第一个监听点的,结果大家还是慢了一段时间。在一处青梅林中,大家忽然听到了几声雄猿的叫声,本来正在休息的队员立刻掏出各自的工具迅速进入工作状态——“6点50分,记录第一次鸣叫;6点56分,第一次合唱……”刘辉勤和来自海南师范大学的副教授陈玉凯、本科生叶储民开始在记录表上快速地记录着。

鸣叫的时间持续不长。

“听声音就在那边,我们继续往上爬。”刘辉勤示意队员继续往上。

此时,天色已明显变亮。大家等了近一个小时,猿鸣一直没有再出现。

刘辉勤决定带大家到可以更好地观测到长臂猿的一处山顶平台,可容纳3人站立,视野极佳。

就在大家各自忙碌时,正在拍摄照片的海南日报记者忽然在山下的一棵大树的枝上发现一只一闪而过的海南长臂猿身影,忍不住惊呼:“在下边。”

看清指示位置之后,刘辉勤立刻冲了出去:“你们别跟来,我速度太快,你们跟不上,注意安全,保持联系。”

队员们等了一个多小时,已是午后。刘辉勤通过对讲机告知大家:还是没能看见长臂猿,只能原路返回驻点。

“这是一个新发现的种群,很难追踪。我们来了好几次也没确定它们的必经之路,只能看看明天是否能见到。”刘辉勤充满期望地说。

(本报霸王岭11月13日电记者谢凯王迎春)

新闻推荐

污水难排愁煞村民白沙多部门出手化解村民“心病”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1月4日讯(记者梁振文通讯员王昭)“以前没有排水沟,水冲进农田,现在终于有排水沟了,大...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