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舂米 烧制陶罐游客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本报记者贾磊曾毓慧
“以前只在省民族博物馆见过,这次居然可以亲手体验,太有意思了。”11日上午,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游客孙学伟体验到了黎族传统生产工具独木舂米臼。
在当天“啦奥门”丰收节活动上,除了美食街活动、黎族歌舞表演,还有白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互动体验活动。原本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的一些传统农耕器具,吸引了不少游客体验。
“双手握住木杵,不要随着它晃动,腰部跟着转就行。”村民一边示范如何操作这些器具,一边讲述着动作要领。游客们按照示范,双手举起独木杵,再轻轻地落下。就这样,重复了几分钟,再一看独木臼里面的山兰稻已经“神奇”地脱壳了。游客们用手把山兰米捧出来,再用竹筛筛干净。“这是我亲手脱壳的山兰米,我决定带回家放着,这是我们工作事业进步的好兆头。”游客胡文丽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在村道旁的制陶工艺展示区里,不少游客正跟着村民制作套图水壶。看似平淡无奇的泥土,在黎族妇女手里几番摆弄,就成了实用、美观的水壶、瓦罐。等这些作品晾干,就被拿到了旁边的烧制区。手臂粗细的木柴,被村民有序地堆在一起,晾干的作品就放在这些木柴的顶部。村民用山兰稻的秸秆引燃木柴,熊熊大火燃烧起来,约1个小时后,瓦罐、水壶就做成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人们通过不断地体验,形成深刻记忆,才能被发现、优化,得到重视与传承。”白沙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牙叉11月11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洪佳佳)近日,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可程村口的天然橡胶收购点,胶农三三两两看着手机交头接耳,心里乐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