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实现35户122人脱贫 省检察院驻白沙南达村扶贫工作站站长陈晓刚到任7个多月让深度贫困村发生可喜变化
郁郁葱葱的毛竹随风摇摆,村道两旁的橡胶树整齐排列。位于小径密林深处的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南达村委会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4户642人,是省政府确定的深度贫困村,地处偏僻、远离城镇、缺乏资金技术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几大阻碍。
2018年5月28日,省检察院驻南达村扶贫工作站站长陈晓刚到任。7个多月来,南达村委会发生可喜变化: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部分贫困村民获得公益岗位解决了就业难,产业帮扶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全年实现35户122人脱贫,使全村实现150户623人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1.1%。
1月9日,记者走进南达村委会,实地了解探索陈晓刚的扶贫之路。
搭起水泥桥沟坎变通途
南达村委会是一个黎族行政村,下辖5个村小组和1个经济场,可耕种农田927亩,村民收入以橡胶、水稻和益智为主,橡胶、益智作为经济作物大批种植在山上,但上山的路被一条条小溪拦腰阻断。“没有桥,想去山上割胶收益智只能趟水过河,雨季溪水能涨到3到4米,溪边的泥土路就更没法通行了。”南达村委会类托村村民王丽梅说。
1月9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类托村看到,泥土路已旧貌换新颜,一座竣工不久的水泥桥连接了村民通往对岸的路。王丽梅正在潺潺溪水间洗衣服,嫁到类托村20多年的她早已习惯趟水过河,她对记者说:“陈站长真为我们做实事,才1个多月桥就修好了,我们再也不担心去对岸干活会摔跤了。”
“大家辛苦了,建桥一定要保证质量。”1月9日上午9时45分,记者随陈晓刚来到另一座水泥桥施工现场,几名工人正紧锣密鼓修建基础。检查完桥面后,陈晓刚像往常一样对水泥、石砖等细致查看。
陈晓刚介绍,他的愿望不仅仅是修好桥,更要在山间搭建“通途”,确保村民骑摩托车也能上山收割作物。截至目前,南达村委会类托、南达、南九等村小组共有类似的5条生产路正开工建设,长度共约8000米。
助贫困村民获得公益岗位
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间,东一栋西一栋新建危改房令人眼花缭乱,这些陈晓刚都了然于怀,能准确无误讲出每一户的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而路上遇到的村民都认识这位从省检察院来的“陈站长”。
爬上一个陡坡,记者的目光被几名穿着保洁制服正在打扫公共卫生的村民吸引。“我有手有脚,凡事不能等靠要,陈站长帮我们争取到公益岗位,大家做得都很满意,靠自己劳动挣钱补贴家用,我觉得心里特别舒服。”正在清扫路面的保洁员张日光喜笑颜开。
陈晓刚在帮扶贫困户时,时刻不忘“扶贫先扶志”,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走出家门找工作,并帮助年纪偏大或因特殊困难不能出村的村民申请公益岗位,2018年共有20名贫困村民分别获得保洁员、河道管理员、渠道管理员公益岗位,人均月工资可达1500元。
医用病床搬进贫困村民家
“平时多推大哥出去晒晒太阳,有什么需要随时联系我。”1月9日上午10时许,记者随陈晓刚来到贫困户张国强家中,张国强躺在医用病床上,虽然交谈时吐字不清,但感激的眼神时刻停留在陈晓刚身上,陈晓刚帮张国强掖了掖被子,转身对张国强的妻子曾春来交代,山里湿气重,要多帮张国强按摩按摩手脚,推出去晒晒太阳。
据了解,张国强因车祸导致脑瘫无法下地行走,长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靠曾春来在家照顾,家中还有3个读书的孩子,家庭生活困难,2018年未能实现脱贫。
陈晓刚为方便照顾张国强,专门为他家申请了医用病床和轮椅,协助为3个孩子申请2018年秋季教育补贴5475元,督促给他家发放低保金、重度残疾人护理等补贴,确保基本生活开支。
贫困户种紫玉淮山脱贫致富
种植紫玉淮山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又一条途径,在陈晓刚的带领下,南达村委会发动37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4户)参与种植紫玉淮山80亩。“今年的紫玉淮山长势非常好,又可以卖个好价钱了。”在田里,村民田树贤挖出一根成熟的紫玉淮山,剖开横截面向记者讲述。
田树贤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在海南电网扶贫办常务副主任、驻村第一书记郑德怀和陈晓刚“接力”式帮扶下,他不仅自己脱贫,还带动村里更多人脱贫致富。
陈晓刚介绍,根据群众需求,驻村工作队员还联合农业、科协等部门举办8期割胶、紫玉淮山种植等专业技术培训,265人次群众受益;帮助残疾贫困户高胜章等养蜂420箱,带动贫困户37户,分红5.23万元;协调海南电网公司为10户贫困户安装光伏发电系统,近5个月户均增收720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曾毓慧从产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有效畅通产销对接的渠道,是产业扶贫中至关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