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发挥人才优势,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黄秋葵变“黄金” 红毛丹变“红票子”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1月5日讯(记者沙晓峰文/图)低纬度的温暖阳光,给予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保亭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托当地的人才和稀缺的热带农业资源,通过龙头带动,实现了农民增收,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了产业扶贫。同时,他们做好“特色”文章,全力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让热带特色农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人才带动
黄秋葵成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黄秋葵,被称为“植物黄金”,是一种绿色健康养生蔬菜,越来越受到现代消费者的青睐,在保亭,它成了许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近年来,保亭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新政、响水等乡镇发展黄秋葵种植产业,目前全县黄秋葵种植面积超过了1万亩。
“刚开始村民不了解黄秋葵,怕亏钱,不愿意种。”杨伟宇说。
杨伟宇是“南海乡土人才”,也是港海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致富不忘乡亲,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或“公司+贫困户”等联结模式,大面积推广种植,同时在南林、新政和响水设立固定的产品回收点,以不低于3.0元/斤的保底价回收黄秋葵产品,让更多种植户享受到种植黄秋葵的生产效益。
“无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种植户的收入都有保障。”杨伟宇说,在行情不好、保底收购时公司可能会亏损,但行情好的时候收益也不错,从长期来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既能保证公司的长期收益,也能为种植户提供保障。
响水镇河口村委会足下二村的吴建行就是保底收购的获益者。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吴建行种上了5亩黄秋葵,当年他就赚了3万元。尝到甜头的吴建行随即扩大种植规模,2019年收入已突破18万元,走上了致富之路。
2019年,杨伟宇就扶持带动农户1610余户,其中贫困户510余户,种植面积2000亩,亩均收入达9000余元。全县黄秋葵产业给农民带来8000万元的收入,成了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
示范作用
成就中国最大红毛丹生产基地
保亭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对热带水果种植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保亭立足自身实际,大力打造热带高效农业王牌,如今保亭已是中国最大的红毛丹生产基地。
说起红毛丹,就不得不提华盛红毛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1月1日一大早,在保亭三道镇,脱贫户赵志普刚吃完早餐就骑上电动车,赶往华盛红毛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打包车间。
“台风又要来了,要争取在台风之前将这批订单发出去。”赵志普目前是该示范园的生产主管,自来到示范园之后,他很快就脱下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他的月收入就超过4000元。如今,在三道镇,像赵志普一样在家门口上班的村民就达到了90人。
“2012年11月,我就开始种植红毛丹了!”华盛红毛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负责人于德盛介绍,2015年,华盛红毛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对原有老化低产的红毛丹品种全部成功嫁接了优良品种“保研7号”,目前,换冠嫁接的“保研7号”红毛丹品种长势良好并已结果,年产量240吨。
下一步,该示范园将依托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推出“红毛丹采摘季活动”营销模式,果园由单一生产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努力打造成为保亭“农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
保亭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红毛丹种植面积约2.5万亩,年产量约2.25万吨,产值达3.6亿元,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打造“王牌”
数个地理标志商标获批准
近年来,保亭坚持实施品牌提升行动,“保亭红毛丹”“保亭山兰米”“七仙岭山竹”等地理标志商标获国家商标局批准,2019年新增“三品一标”2个,全县“三品一标”累计达23个。
此外,保亭以什玲鸡、五脚猪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享誉省内外。什玲鸡属保亭本地原种鸡,常年放养或半放养于林地,晚上栖息在树上,被当地人称为“会上树的鸡”,其肉质鲜美细嫩,目前“保亭什玲鸡”已通过地理标志商标认证。此外,六弓鹅、黄牛、山羊等也是保亭的特色畜禽。
保亭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保亭还将精心打造农业精品品牌,继续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和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进热带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培育发展一批本土农产品、企业和区域品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连蒙通讯员黎家锋朱鸿斌)受台风“沙德尔”影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部分地区路边树木倒地拦路,影响交通出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