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顺: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现在回忆起知青岁月,仍然觉得那是一段充满价值的经历,值得我们珍惜。”今年67岁的海垦知青张永顺说。
至今,张永顺依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住进四面透风的茅草房,第一次听到野兽的尖叫,第一次拿起锄头开行挖穴,第一次接过胶刀披星夜割时的场景。对他来说,艰苦的劳动,既是体力的考验,更是意志的磨练。
1970年,18岁的张永顺同一大批知青从广东普宁来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团(原红泉农场),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涯。一开始,他们的任务是种胶。当时,上级下达了当年开荒、定植2.5万亩橡胶的任务,并决定集中全团近千人力组织大会战。
张永顺回忆说,到了大会战的指定地点,他们首先要学会搭工棚,在树林下寻找平整地面,砍来树干搭成人字形,两边铺上干燥的茅草,里面用小木棍支撑,这就搭成了他们的房屋。
起初,张永顺与其他人一样,到了晚上就兴奋得睡不着,因为从没看到过满是星星的夜空,也从没看到过如此皎洁的月亮。后来,经历几天的高强度劳作后,他们再也没有仰望夜空的闲情逸致了,通常都是倒头就睡。住这种茅草房最怕的是下雨,特别是半夜下雨,有时还要用双手撑着洗脸盆挡住脸。天亮后,再将夜里淋湿的被子铺在房顶上晾晒,接着扛起砍刀、锄头去工地劳作。
大会战的劳动强度很大,每天抡砍刀、挥锄头近10个小时,这对知青们来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很快,大多数人的掌心就磨出一层薄薄的茧,接着形成更大的血泡,血泡撑破挤裂后流出血水,痛得连刀柄都握不住。张永顺记得,那时候,大家都是简单涂些紫药水,扎上手巾或贴上胶布,然后继续干活,一段时间后,很多人的手掌都磨出了一层厚厚的硬茧。
“大会战期间,每人每月定量的粮食从40斤大米提高到60斤,早上增加一餐。”张永顺记得,当时炊事班每天要煮四餐饭,驻地那两口大锅从早烧到晚,没有停过火。炊事班的工作人员要下江挑水,又要上山砍柴,还要煮饭、炒菜、挑饭上工地,而且要不断往工地送开水,忙得不可开交。
“我们的主食是大米饭,有时由于繁重劳动的体力消耗,喝水充饥也成为常事。有时米饭会搭配冬瓜、南瓜、空心菜等,更多时候是所在地有什么蔬菜就吃什么,偶尔打到山猪等野味就能改善生活,足够大家狂欢一阵子。”张永顺说。
1975年,张永顺被调到昌江的农垦石碌水泥厂工作。水泥厂主要经营水泥的制造与销售。刚来水泥厂不久,张永顺被告知可能要驾驶重型卡车运输建材,他一度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二年,上级领导安排两名知青去三亚培训班学习驾驶重型卡车,其中一名学员就是张永顺。“那时懵懵懂懂就去了三亚参加培训,学了半年后又实习半年,这才拿到重型卡车的驾照。”张永顺回说。
取得驾照的张永顺在水泥厂当上了卡车司机,经常开着解放牌重型卡车往返各个市县,运输水泥、石头等建筑材料。在当司机的23年期间,张永顺安全行车145万公里,尤其是1989年起驾驶五吨解放牌卡车,5年安全行驶50万公里,运输建材195.5万吨,节油1.9万升,单车创产值58.5万元,利润35.5万元,实现安全、低耗、优质、高效。他先后被评为海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运输业节能标兵,是海南农垦创建50年百名功勋人物、60年60名杰出人物之一。
“知青经历既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笔财富。”张永顺说,后来他们有一部分人陆续回城,在各行各业的不同岗位上大放异彩,因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仍在激励着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
(本报海口9月26日讯)
新闻推荐
5000年前“阴沉木”现身昌江20米长12吨重 打捞用了三天三夜
阴沉木。(昌江叉河镇政府供图)南国都市报9月19日讯(记者姚传伟)记者19日获悉,昌江黎族自治县今年在昌化江红阳河段发现一棵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