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江书画院下乡开设书法绘画培训班 为乡村孩子播下书画艺术的种子
“此次我们授课内容主要是给孩子们讲解基本书法知识,并教授基本的书法技巧。”刚从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中心学校少年宫书法培训班上讲课结束的昌化江书画院院长符江陆表示,很多乡镇学校的孩子之前没有接触过书法,希望通过开设培训班,让他们真切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培养孩子们热爱书画、学习书画的兴趣。
文化浸润心田
文化浸润心田,昌化江书画院在全县8个乡镇12个乡村少年宫开办书画培训班,为乡村学校少年送去墨韵书香的同时,也在他们心间播下书画艺术的种子。
据悉,昌化江书画院2014年成立,是一家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书画院围绕“贯彻科学发展、促进书画繁荣、服务和谐社会”的理念,积极推动昌江书画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努力为昌江社会文化事业做出贡献。在昌江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昌化江书画院培训班于2015年4月11日正式开班,教学内容包括国画基本知识与技法训练,书法基本笔画的运笔、汉字的基本结构、临帖指导及剪纸实操等方面。培训班面向昌江地区免费招收学员,并在全县8个乡镇12个乡村少年宫都设有教学点,目前已举办15期,已培训2000多人。
“乡镇中心学校的许多孩子对书法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每次下课后他们都会主动留下来继续练习书法。”昌化江书画院院长符江陆满脸欣慰地说,这些孩子都是自愿报名参加培训班的,而且很多孩子坚持学习了好几个学期的时间。
据悉,昌化江书画院以“昌江书画七子”为主要师资力量。而“昌江书画七子”指的就是符江陆、钟国江、赵日杰、王兴全、吴津、符一磊、林理新7位昌江本土的艺术领军人物。2016年,他们被昌江县委宣传部选送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研究中心学习深造。学成归来,他们担负着传承地方文化,为昌江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的重托。
打通“最后一公里”服务直达村一级
昌化江书画院不仅在乡镇中心学校少年宫开设培训班,还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将服务直达村一级。今年8月27日,昌化江书画院在乌烈镇白石村揭牌成立白石书社,为白石村的孩子们和爱好书法的村民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据悉,白石书社是一个以该村书法爱好者为基础会员,吸纳了周边村镇的书画爱好者共同参与、由昌化江书画院及昌江县书协大力支持的民间社团组织,并由村里的外出务工人员及乡贤自发捐赠爱心善款用于书社日常耗材及活动经费。
白石村是个有2000人口的黎族山村,早有学书之风气,经过一代代的影响和熏陶,近年来白石村年轻人对书法学习蔚然成风。白石书社一经成立就受到了村里孩子们的欢迎。目前,白石村里有4名省级书协会员、9名县级书协会员及近百名书法爱好者。村里上至80多岁老人、下至6岁小孩摹书习古,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白石书社内每天都有会员到场指导孩子们学习书法,孩子们学习书法的热情极高。
“这里的孩子很喜欢书法,有时候天还蒙蒙亮,就有许多孩子来敲门,说要开始练习书法。”昌化江书画院院长、白石书社副社长符江陆说。接下来,昌化江书画院将邀请省书协、昌化江书画院及县书协的老师到白石书社开展书法培训,让孩子们能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书画、学习书画的兴趣,在他们心间播撒下书画艺术的种子。
送春联下乡惠民,赠春联近万副
昌化江书画院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传播与弘扬传统文化,不断通过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让传统文化浸润全县人民心间。
昌化江书画院结合昌江县近年良好的艺术发展氛围,不失时机地参与开展了一系列赠送春联活动。每年临近春节,书画院都会邀请省书法家或组织县书法家开展送春联下乡活动,每年为村民挥毫赠送近万副春联。
在活动现场,书法家不仅免费赠送春联,还会手把手教学,指导部分书法爱好者完成春联书写,有效地发挥了书法艺术的特殊社会作用,为昌江县的文化惠民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进校园开展书画作品赠师生活动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热爱书画艺术,提升书画鉴赏能力,在昌江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和县文联的指导下,昌化江书画院不定期组织文艺志愿者到全县各中小学开展书画作品赠师生活动,为同学们送去书画作品,让墨香浸润校园,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提升文化品位。
活动现场,昌化江书画院的文艺志愿者们挥毫泼墨,即兴创作书画作品,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跃然纸上。志愿者们还不时和现场观看的学生交流,给他们耐心讲解书法创作要领,让同学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中。
昌化江书画院成立以来成效明显,通过开展培训班及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承办高质量的书画名家展览及讲座,不断让学生及书画爱好者的书画特长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提高群众的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在昌江全县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
截至目前,昌化江书画院培养的学生共有36人次在省级以上、102人次在县级以上书画比赛中获得佳绩。
新闻推荐
日前,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港村的聚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工人们正修剪三角梅和除草。本报记者陈元才通讯员杨耀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