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革命遗址:琼西中学飞机轰炸吓不退250名师生投笔从戎
坐落于琼岛西南的琼西中学(时称琼海中学琼西分校),是在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所红色革命学校,它在中共昌感县委的领导下,培养造就了一批抗日救亡骨干力量。81年前的2月下旬,琼西中学被迫在日军的飞机轰炸声中停办,该校250余名师生投笔从戎,救亡图存。
培养造就抗日骨干一所“抗大”式的红色革命学校
校门、教学楼、校道……走进琼西中学,红色基调的建筑格外显眼。从校长到老师、学生,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那段烽火岁月的讲解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到1938年,孤悬海外的琼崖形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局面,琼崖各阶层人民不分党派,一致抗日,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阵线。尤其是长期接受共产党员史丹、马白山、马秋江等启迪影响的墩头村国立昌江县第二小学师生和新墩地区的青年学生,抗日救亡热情空前高涨。
基于当时的有利条件,史丹向中共昌感县委提议,在昌感地区创办一所中学,将小学毕业后没学上的学生和社会青年聚集起来,加以培训,为即将到来的琼西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培养造就骨干力量。1938年秋,在中共昌感县委的关怀和共产党员陈克文、史丹、马白山以及知名人士林超宇、戴恩民等人的努力下,排除国民党政府当局的各种干扰和阻扰后,以当时琼崖著名私立中学琼海中学的名义,在昌江县新街墟创办琼海中学琼西分校,简称“琼西中学”。
校内设立直属中共昌感县委领导的“特别支部”(下称“特支”),共有34名共产党员。课程设置除了按国民党教育部规定外,还自编一些有关革命和抗战教材并进行军事训练。在学期将要结束时,学校组织宣传队到县内外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激起群众抗日热情,收获很大。“它是在特殊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巍然挺立在琼西南国民党统治心脏地区的一所"抗大"式的红色革命学校。”林冠说。
1939年2月10日,侵华日军的铁蹄踏上海南岛,并很快占领沿海大部分地区,2月下旬,琼西中学遭日军飞机轰炸被迫停办。在“特支”领导和共产党员的带动下,该校250多名师生绝大部分奔赴抗日前线,参加共产党领导的琼崖抗日独立队。
原址原貌上建校史馆打造红色旅游文化教育基地
校史馆的前身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关于它的来历,没有史料记载,不过坊间有说法称,日军在占领昌感沿海地区后,为推行皇民教育,在琼西中学进行办学活动,而这座“四合院”则是日军用于住宿、办公使用建造的。
日军战败投降后,国民党昌江县政府在这里设置昌江县中学,但办得很不景气。1950年5月1日,昌感地区解放。同年秋,昌感县人民政府将原昌江中学和感恩中学合并为昌感县初级中学,校址设立在原琼西中学。到1960年,由创办人史丹、马白山等革命先辈提议,将昌感县初级中学复名为琼西中学。
为将琼西中学打造为东方市红色旅游文化教育基地,2018年,该校向东方市争取到资金,对已鉴定为D级危房,屋顶等多处坍塌的“四合院”,按照原貌,在原址上进行重建。
校史馆内细分了多个板块,包括琼西中学发展历史、历届校友、历史档案、荣誉墙、师生风采等。
“日军侵入昌感地区后,她投身抗战,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参加抗战支前和地下革命工作。她有8位亲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一家满门英烈。2015年9月3日,老人家作为东方市唯一的抗战支前模范到北京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历届校友板块,关于林玉兰的介绍,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今年已96岁高龄的林玉兰老人,虽然行动不便,但在校史馆落成后,老人家仍多次前往,给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学生讲一讲当年的抗战往事。
“我们的校史馆已成为东方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阵地。自开放至今,已接待40余家单位的党员干部、学生等群体来这里参观、学习。”林冠说。岁月流逝,琼西中学所蕴藏的革命精神永存。
(南国都市报、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记者姚传伟)
新闻推荐
昌江黄鸿发特大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二审宣判 犯17宗罪 黄鸿发被判死刑
黄鸿发涉黑案二审开庭通讯员黄叶华摄本报讯(记者陈敏通讯员崔善红)3月11日,省高院依法对昌江黎族自治县黄鸿发特大黑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