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黎乡绽放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昌江县委主要负责人说:“去年我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守牢打造新时代"山海黎乡大花园"的初心,担好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使命,历史性解决昌江的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兑现对全县群众的庄严承诺。”
文旅结合打造特色民族村寨
阡陌交错、鸡犬相闻、云雾飘渺、峰峦迷离……昌江有一处“世外桃源”——王下乡。王下乡地处昌江东南角的霸王岭腹地,该地自然环境优越、物产资源丰富、民族特色突出,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例,素有“海南香格里拉”之美誉。
2018年,王下乡获评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昌江成为海南唯一获此荣誉的市县。
“我们紧紧抓住这份机遇。”王下乡乡长杨荣辉说,该乡坚持“生态立乡”理念,以2019年初昌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为抓手,结合“一山一湾一黎乡”的旅游发展规划以及打造“中国第一黎乡”的旅游发展战略,全面启动“黎花里”文旅小镇建设,集中改造4个美丽乡村。
“黎花里”设计概念分三部分——“黎花一里:诗里画里”设在王下乡三派村,通过三派村美丽乡村景观提升改造工程,让游人充分感受黎乡的淳朴天然;“黎花二里:时光里”,通过洪水村别具特色的黎族船型茅草屋,让人们犹如穿越时光,感受黎族传统的生活民俗,以及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生态景象;“黎花三里:酒里歌里”的浪论村是王下乡大炎村的一个自然村,作为美丽乡村的重点打造对象,这里依山傍水,绿树环绕,四季如春。
“目前民宿及相关硬件配套建设接近收尾,预计5月初可以正式对外营业。”王下乡大炎村党支部书记张文东介绍道,接下来他们将组织村里年轻女性统一培训黎族歌舞。“新的旅游模式可以为我们村提供就业岗位,村民还可以销售农特产品,实实在在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据了解,近年来昌江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建设“山海黎乡大花园”为契机,投入资金打造黎家苗寨。目前已建成23个美丽乡村和187个文明生态村,2018年以来投入2575万元建成5个特色村寨,其中,浪论村、宝山村、排岸村分别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首批绿色村庄”“首届海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守望相助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昌江是多民族聚居的市县,有黎族、苗族、壮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多年来,各民族在这片热土上守望相助,交融团结亲如一家。
苗村是七叉镇下辖的一个苗族村落,是昌江唯一的苗族村寨,有20户94人。该村的房前屋后,村边田埂,木棉树错落有致,是七叉镇木棉田园的主要观景点之一。
“听村里老一辈的人说,1973年,苗村村民从王下乡皇帝洞附近旧村址搬迁至此,得到附近几个黎族村庄不少的帮助,村民们不仅主动让出田地给苗族同胞耕种,还帮忙割茅草盖房。”苗村村民小组组长林桂春回忆道。
林桂春是黎族人,上世纪90年代,她从万顶村嫁到苗村,她的丈夫蒋进传是苗族人。两人在一起生活20多年,从未因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矛盾。“附近的村庄都视苗村为一家人。”
为了改变苗村贫困落后的面貌,2013年,昌江县委、县政府将苗村列为整村危房改造与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共投资1100万元,除了建设村道和绿化庭院等外,还修建20套苗族特色的民居、一家有38间客房的酒店。整个村庄依山傍水,绿树环绕,每年春季举办的“春赏木棉红”旅游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借助旅游开发,苗村村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成功脱贫。
2014年10月,昌江将宝瑞森林公园入口的综合服务景观区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广场,在服务门楼设立展示黎族传统手工产品的展馆和全民公益书屋等,成为当地民族团结进步亲如一家的见证。
目前,由昌江华盛水泥厂出资3000万元兴建的民族团结进步公园(木棉公园)正在紧张施工之中。建成后,将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在打造山海黎乡大花园、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的目标引领下,昌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县城的大街小巷,到乡村镇墟;从交通主干道到乡村公路,处处可见花红草绿,春光满目。
教育移民让黎家苗寨飞出“金凤凰”
“这一面民族文化雕塑墙,我们计划将其他55个民族文化图腾和黎族5个支系文化图腾全部呈现。”昌江思源实验学校校长张兴虎说:“我们想通过这面墙,告诉孩子们,我们都是56个民族中的一员,大家都是平等的。”
昌江思源实验学校创建于2009年,现有教职工123名,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占32.5%;在校生1582人,其中黎族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
办学至今,昌江思源学校把民族团结列为重要工作来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学校操场,处处可见民族体育运动标识。2018年新建的学校博物馆里,从远古时期的化石,到昌江本土少数民族的黎锦服饰、生活生产工具等,丰富的实物展示,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近距离了解民族的历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培养了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兴趣。
学校还注重挖掘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与培养学生传承黎族技艺,自2015年起陆续开发出黎锦、制陶、扎染等50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开设制陶、椰壳雕刻、汉文化等兴趣小组活动。在该校的教育教学文化展示中心,摆满学生们的作品。“我们平时还积极开展省内外师生研学活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昌江思源实验学校副校长陈静说。
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昌江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先后投入9600万元,集中建设职业教育中心、民族中学、思源实验学校、王下乡中心学校等4所教育移民学校。“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实施14年来,受益学生共有5199人,其中有505人完成了普通高中学业,501人实现了大学梦,523人接受了中等职业教育。
移民学生中,仅昌江最为偏远的王下乡就有952人走出了大山,118人(含水富村)实现大学梦,285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结束15年无人考取高中的历史。
七叉镇大仍村从2009年9月开始整村享受教育移民政策,该村学生全部转移到昌江思源实验学校就读。2015年至2018年期间,该村共走出67名大学生。2019年参加高考的27名学生全部考上大学,其中有13名考生来自贫困家庭。
大仍村为纯黎族行政村,“教育移民政策开始前,我们村一般五六年才能出1个高中生,但从2012年开始,每一年都有10多名学生考上高中,现在年年都有人考上大学,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真的感谢政府出了这么好的教育政策!”大仍村村委会副主任罗阳锋说,“教育移民不但改变每个学生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村庄人的思想和生活,现在村民也都变得勤劳起来,积极外出打工,言谈举止上也变得有礼貌了。”
近年来,昌江在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获得不少重量级荣誉:王下乡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思源实验学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保突黎陶制品专业合作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基地”;昌江荣获第二批“全国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县”称号;王下乡浪论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庄”;叉河镇排岸村获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此外,2019年全县有3个集体和5人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个自然村被评为“首届海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本版策划/林枫文/林枫、李金波图/昌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南国都市报、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4月2日讯(记者姚传伟通讯员陈家漠)2日上午,昌江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启用,标志着该县新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