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山竹沟村:昔日贫困落后小村庄今成新农村“门面担当”
夜幕降临,紧靠海南西线高速路大坡互通处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山竹沟村,没有了白天的喧闹。村里农村小别院灯火通明,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以往,山竹沟全是泥土路,一下雨满脚泥巴。村里由于穷困,喝酒、打架等不良习气成风。
近年来,在各方支持下,山竹沟村通过抓加强基础建设、富民产业、创新教育模式等举措,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已成为展示昌江新农村建设形象的门户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梁振文李绍远文/图
获资金支持改造基础设施
“庭院经济”吸引游客采摘
“以前村里的路是泥土路,晴天车子开过去就是一阵灰尘,下雨天出门就是满脚泥巴,但是现在好多了,变化特别大。”提到村里的改变,家住山竹沟村主路旁开商店的村民文女士笑着说。
文女士是从外乡嫁到山竹沟村的一名家庭妇女。她介绍,刚到山竹沟村时,村里交通闭塞,家里住的是破旧狭小的茅草屋,生活条件根本无法和现在相比。那时村子不仅贫穷落后,还存在喝酒、打架的不良习气,成为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亟待解决。
“村子里以前经常有年轻人喝酒闹事、打架斗殴,有两块钱都可以买酒喝,经过这几年政府多部门投入资金建设和整村扶贫,加上村民们转变思想,现在基本上没有这种现象了,彻底摘掉了偏僻落后贫困的帽子。”曾任昌江文明办主任、对山竹沟了解颇多的林书平说。
从大坡互通开车驶出高速往县城方向一会,便来到昌江游客咨询中心。后面便是道路干净整洁、绿树环绕的山竹沟村,一座座农村小别院整齐划一,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很多外来的游客从高速下来,来到我们村,看到两边家家户户都是宽敞的大院子,干净的卫生环境,都忍不住点赞。”家住村口的村民陆玉香说,这种生活过去从来想不到。
2013年,山竹沟村获得昌江文明办资金支持,投资300万元,对入村道路、村民房屋外立面、文化长廊等多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该村争取资金投入151万元新建老村排污工程,保障和改善了农村的用水安全。
林书平介绍,基础设施完善和村民房屋外立面改造后,不仅方便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也给外来游客进村体验黎族少数民族风情风貌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们对靠近国道的几十户村民房屋进行统一规划,每家占地面积都是1.8亩,家家户户在宽敞的院子里种植菠萝蜜、荔枝树、龙眼、椰子、杨桃等等水果树种,发展庭院经济,常常吸引游客采摘,给村民带来了一笔不低的收入。”陆运强说。
除此之外,近年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山竹沟村争取359万建设项目资金,建设环村公路4.8公里、小型足球场,投入28万元修建太阳能路灯20盏及建设公共厕所、凉亭等。
高效农业+外出打工
村民荷包变鼓笑容增多
随着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越来越频繁,山竹沟村村民已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改变村容村貌,便利的交通带来商机,让越来越多村民感受到务工增收,才能让生活越过越好。
过去,村民主要通过种植水稻、芒果、橡胶等作物赚钱,但受制于市场、技术和自然条件限制,收入并不高。如今,山竹沟村通过抓好富民产业,为村民寻找就业增收机会,积极为贫困户提供务工信息,组织、推荐贫困户到附近企业就业从事保洁、加油、餐饮服务等工作,推动经济发展。今年疫情期间,山竹沟村做了一次外出务工就业人口统计,村里共有98人长期在外地务工,加上在家门口就业的200多人,整个村有近1/3人口有务工收入。
“前几年这个人数可能不到三四十人,在县里就业局指导下,号召村里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加上我们村的交通位置非常方便,所以外出务工人数急剧增长,2019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约10069元。”陆运强说。
有三分之一的人出去打工了,剩下的怎么才能让村民增收?值得一提的是,该村积极推动订单农业产业发展,组织农户与海南欧兰德现代农业公司签订毛豆、水稻种苗种植合约,通过“水旱轮作”方式,实现年产值230多万元。
贫困户陆海恩介绍,一块地一年可种两季毛豆,中间隔着几个月雨季,农田空着,就用来种植水稻。雨季种水稻,旱季种毛豆,不但不影响原有收入,水旱轮作还能阻断土传病害的传播,毛豆能固氮提升土壤肥力,增加产量,是一个科学可持续的种植模式。
通过每日的辛勤劳作加上欧兰德公司的技术支持,陆海恩种下的9亩制种水稻获得了近两万元的收入,“有产量,公司包收购,很多村民也都向我问情况,也想加入进来。”陆海恩笑着说,自己已经成功脱贫,家里还盖起了新房。
2019年,昌江成功获批“中国毛豆之乡”。如今,昌江的毛豆已发展成为品牌产业,销往北京上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书喜通讯员刘霞)在近日于上海市举行的“海南(昌江)清洁能源产业园招商推介会”上,昌江清洁能源产业园签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