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五大村老党员李光明带动百余户农户种瓜致富住进“密瓜楼” 生活甜蜜蜜
■本报记者曾毓慧
特约记者林朱辉通讯员陈家漠
11月5日,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五大村王品密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也是当地党员致富带头人李光明坚守了8年的扶贫阵地。瓜园外,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在瓜园大棚里,一个个饱满的哈密瓜垂吊在葱翠的瓜藤上,甚是诱人。
再过几天,基地采用植物免疫技术种植的哈密瓜将迎来首轮收成。瓜的品质好不好,光看外表长得好还不够,李光明从瓜藤上托起一个瓜,拎起勾刀将瓜肉切成细条状,挤出瓜汁滴进水果糖度无损检测仪显示:16.9!“现今市面上,含糖度只要达到12度的哈密瓜就属于优质果,你看我这瓜品质没得挑吧?”看着收购商边吃边点赞,李光明显得信心十足,晒得黝黑的脸上满是微笑。据悉,李光明一共种植120亩哈密瓜,一年利润估计有60多万元。
然而,就在8年前,五大村数千亩的沙质土壤只能荒芜着,或是零散种些甘蔗、地瓜等产业效益较为低下的农作物。那一年,时任五大村党支部书记的李光明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带动群众发展特色高效产业致富,在昌江有关部门的组织下,他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远赴其他市县学习哈密瓜种植技术,用心谋划发展哈密瓜种植产业。
“咱村这沙地土壤也能种哈密瓜?”“就算真种出来了,那瓜真有那么甜吗?能卖得出去吗?”面对村民的质疑,李光明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租下50亩沙地试种哈密瓜给大家作示范。第一年,李光明可是付出了不少心思与汗水,哈密瓜总算顺利挂果了,遗憾的是,瓜的品质与市场上的优质果差距甚远,销路低迷,这可让李光明亏了不小。
作为一名老党员,这一次打击并没有让李光明退缩不前,反而激发了他干事创业的斗志。于是,他辗转奔赴全省各地寻求企业和技术力量帮扶,在之后的几年里,从一株挂一果、人工授粉、瓜园养蜂传粉技术,到新增“金香玉”“金姑娘”“潘氏蜜25号”等优质品种,直至今年引进植物免疫技术,李光明的哈密瓜种植技术越来越娴熟,品质也越来越有保障。
“真的很感激老书记这么帮我,不然,我还真不知道啥时才能摘掉这顶穷帽子呢。”看着瓜藤上一个个滚圆的哈密瓜,贫困户王帮强难掩内心的喜悦。今年初,在李光明的主动担保下,贫困户王帮强从银行贷款5万元试种9亩哈密瓜,一年可收成两季,每亩纯利润达到五六千元,短短一年时间就顺利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更有盼头了。
致富不忘帮扶乡邻。3年前,李光明将五大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传递给他人,但他始终牢记党员初心,除了在技术上支持指导外,还主动作为担保人,为数十户贫困户以及农户申请产业贷款约500万元。现今,海尾镇五大村、海农村共有150多户农户发展哈密瓜产业,种植面积已达3800多亩。“根据企业订单进行种植,咱村的哈密瓜一点都不愁销路。”李光明介绍,2017年7月,海尾镇五大村(哈密瓜)被认定为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五大村已成为省内多家知名商超的哈密瓜供应商,零售市场前景也十分可观。这几年,吴善、吴丰刚、白庆文等数十名种植户通过发展哈密瓜种植产业实现致富,在村道两侧建起了一栋又一栋两层小楼房,当地人也称这些新楼房为“密瓜楼”。
然而,李光明并未满足于此,这几天,他又准备带着多名种植户远赴其他市县的哈密瓜龙头企业基地学习,准备再引进一批品质更优、效益更好的品种试种,计划在三至五年时间里,将五大村哈密瓜种植规模扩大至上万亩,并依托海尾国家湿地公园旅游业态带来的人气与商机,通过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实现乡村振兴。
红旗在飘扬,李光明牢记党员初心,致富更不忘帮扶乡邻,这就是一名23年党龄的致富带头人朴实又真诚的誓言。
(本报石碌11月5日电)
新闻推荐
10月19日,昌江县城到霸王岭风景区的公路,当地村民随意把牛赶在路上走,看到来往车辆也不避让。这些牛群在路上走,既影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