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昌江> 正文

昌江王下:打造黎乡“香格里拉”

海南日报 2019-05-27 07:08

上接A01版

母亲在故事里总告诉他,不会砍山种山兰、不会爬树吃饱肚子,就讨不到媳妇了。

如今的林峰年近花甲,早已忘了砍山爬树的技巧,但一家三口过得其乐融融。“尤其是我媳妇,现在都喜欢网购哩,下单就能送到家门口,哪还有母亲口中买盐都困难的日子!”林峰笑着说。

不仅是林峰一家,自从2017年底昌江打通了王下乡光纤入户的“最后一公里”,加之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家家户户用上了互联网、勤劳的村民买上了小汽车,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在乡政府工作了一辈子,林峰每天接触着形形色色的村民,让他感受最深的,是生活在变,大家的想法也在变。“听说有村民靠着在网上卖蜂蜜,一天能赚300元!”林峰说,想法多了,收入渠道自然也多了,守着橡胶过日子的人越来越少,拓宽增收渠道的人越来越多,崭新的小楼拔地而起,开车进城也成了常态。

“贫苦的日子,以后就只存在于故事里了。”林峰告诉记者,上一辈的故事,他还会说给下一辈听,这是黎家的风俗,也是忘不了的初心。

故事里的人,实现发展

林峰记忆里母亲说的故事,对张文东而言,就是从前真实的生活。如今住在大炎村浪论村民小组漂亮的连排房里,张文东还是闲不下来,跟家人一起摸索着“电商”这个新玩意儿。

王下的变迁,张文东是亲历者,更是建设者。

“别看现在村子漂亮整洁,现代化设施应有尽有,在20年前,整个村子都是茅草房,进村的路都没有。”张文东说,相比王下乡镇墟,浪论村的条件更为艰苦。上世纪90年代初,当公路修进了王下,浪论村的村民也坐不住了,“吃着酸芒果、踩着红泥巴,大家一起硬生生铺出一条进村路来。”

刚刚打通与外界交流的渠道,一场意外发生的大火却把村民的茅草屋烧得一干二净,后来虽在政府扶持下住进了瓦房,但产业不兴、交通较差的浪论村,依旧挣扎在贫困中。

“真要说发展,那还是近几年的事。”张文东说,2014年,水泥硬化路修进了村,2015年,昌江启动了浪论村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给全村64户村民盖上了新房,还通过发展养殖业敲开了村民的致富门。通过扶持五脚猪和山鸡养殖,昌江着力改善了浪论村落后的农业产业结构。

走出大山的路好走了,不少村民家中的芭蕉、山货也有了销路。有生意头脑的村民干脆把农特产品拉到石碌镇上售卖,收入可观的同时,增收渠道也更加丰富。

增收的路子有了,浪论村的小市场也繁荣起来,有物流车带着货物进来,有小商贩卖起了新鲜蔬果,靠山吃山一辈子的村民,也开始过上了买菜做饭的日子。

而张文东,拉着儿子在村里搞起了电商服务站,土蜂蜜、野山药等山货,现在都是浪论村村民微店里的畅销货。“贫困户都以"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纳进乡里的山鸡养殖产业合作社,收入稳定,生活无忧。”张文东说,种槟榔、种益智,发展农村电商,浪论村的发展,还在路上。

讲故事的人,正在路上

同样奔波在路上的,还有王下乡政府工作人员韩汝雪。26岁的她学的是音乐专业,熟悉她的人喜欢叫她“百灵鸟”。而作为王下人,她还有个特殊的“光环”:返乡大学生。

“2006年实施教育移民以前,整个王下乡一个大学生都没有,高中毕业那在咱们这是高学历。”半开玩笑的语气里,王下乡党委宣传委员黎增山更多的是无奈。但自2006年至今,王下乡的学子借助教育移民的机遇,已经有118人顺利走进了大学校园,韩汝雪便是其中之一。

“从山里走出去了,没几个人愿意回来,穷乡僻壤,留不住人。”韩汝雪说,长辈们灌输的观念,从来都是努力走出深山创造好的生活,却想不到愿意回乡的大学生,能帮助更多人创造新生活。

2017年,大学毕业在外打拼一年的韩汝雪选择回乡,负责扶贫领域的工作。在乡干部眼里,歌声优美的韩汝雪好似一条连接王下与外界的纽带,带回了发展的新思路,探索着增收的新途径。

很多人不理解,飞出去的“凤凰”,哪有回巢的道理?“回来,是因为家乡的发展需要我,如今王下的发展提速,更需要我们回来。”与韩汝雪一样选择回乡服务的大学生韩婷,有着更长远的想法:“长辈们的故事,都说要离开,如今我们回乡助力发展,就是要讲我们自己的故事,讲王下发展的故事。”

包括韩汝雪和韩婷在内,如今已经有4名从王下走出去的大学生参与到家乡的发展建设中,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曾经的穷乡僻壤经历了巨变,现在正由年轻一代的王下人,用他们的努力讲述着发展的新故事。

(本报石碌5月26日电)

新闻推荐

现代琼剧电影《圆梦》昌江开机讲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故事

本报石碌5月24日电(记者刘笑非徐晗溪通讯员李杉杉)海南首部扶贫题材原创现代琼剧电影《圆梦》日前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海尾镇...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