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奇美的大岐河谷
编者的话
1931年至1932年间,德国学者汉斯·史图博为海南文化所吸引,先后两次深入海南中西部地区的河谷、山地和雨林,走进大大小小的黎村苗寨,详尽地记下他的所见所闻,为研究海南岛的人文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图片资料和文化记忆,为世人打开了一个了解海南黎族文化的窗口。
今年3月至5月间,海南一群喜欢用脚步丈量热土的驴友和摄友,先后三次重走史图博之路,体验前人的艰辛,对比今昔异同。
五一假期,重走史图博之路第三段行程,我们选择徒步行走考察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大岐河谷。
大岐河谷遇见野猴
乘车从昌江县城石碌镇沿着石王公路,翻过高大的霸王岭抵达王下乡。石王公路是进入王下乡的唯一公路,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偶尔还会在雨季被山洪冲跨。由于山高路陡,道路狭窄,汽车在七拐八弯的山路上行走得非常缓慢,会车时得小心翼翼,不断移挪才能让出可以两车交汇通过的空间。
这条云端公路一边是霸王岭,一边是俄贤岭,风景迷人,尤其是俄贤岭的喀斯特地貌让这些山峰显得异常峻美。当晚我们露营在大岐河畔王下管护站的平地上,这里依山傍水,左边900米左右是皇帝洞,右边大约100多米是大岐河谷,也就是南尧风光奇美的十里画廊。现在的南尧河谷,因为干旱,河水萎缩得非常厉害,河床中的石头都裸露出来。不过河水少了,方便我们徒步河床,近距离观赏十里画廊的美丽风光。
当我们准备吃晚饭时,队员阿能独自在南尧河边遇见了正在峭壁上玩耍的猴子,如今能在这个地方看到野生猴子是很难得的。而史图博当年在牙格村过夜,一晚上都听到附近山上传来猿猴的啸声。
当晚我们借用管护站的厨房、淋浴间,吃完晚饭,大家坐着聊天,本来准备半夜去拍摄十里画廊的星空,不巧天上乌云密布,还下起零星小雨,无法拍摄十里画廊星夜景象,留下一点遗憾。
徒步十里画廊
第二天早上7点,从牙迫新村旧址前出发,徒步前往十里画廊。沿着裸露的河床行走,因为河水减少,河岸留下了千层糕一般的淤泥。踩在淤泥上,松软粘脚,一不小心就会下陷。遇到坡度很陡的河岸,得手脚并用才能通过。河道里有很
多竖立不倒的枯木,天空上飞翔着老鹰,这种生物已经很少见,很多队员抓拍到了照片。
河谷北岸,是垂直于河面的喀斯特石灰岩山体,因表面长期有岩石掉落,形成各种鬼斧神工的纹路,如狗熊、猴子、甘工鸟、毕加索脸、将军头、人猿泰山等,就像是一幅幅印象画,延绵十里长,这条河谷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十里画廊。队员邢哥说,十里画廊这么美丽的自然风景,家里要是有小孩学画,一定要让他来这里画个够。
裸露的石灰岩山上还有许多雨水腐蚀而成的山洞,有的靠近河面,有的位于半山腰,成了猴子的家园。史图博考察了五勤岭下的皇帝洞,在《海南岛民族志》中写道:洞内有美丽的钟乳石,洞口有石块砌成的坚固石墙,当地人也不知道这些石墙是什么人什么时候砌的。
河谷对岸的牙迫老村
1932年8月13日,史图博带着向导、挑夫、翻译,从金齿岭(现名俄贤岭)边上的昌化江逆流而上进入大岐河谷。他们沿着河谷徒步往大岐河的上游,行走了大约4个小时,在傍晚时分到达大岐河北岸一个密林覆盖着的小村牙格村。根据海南省博物馆有关专家的考证,这个牙格村就是现今的牙迫村。史图博在《海南岛民族志》中描述,牙格村位于一个短而狭窄的山谷上,背后是悬崖峭壁,前面是大岐河,村子生长着茂密的热带树林,种有椰子树、芒果树、芭蕉、凤凰树等。这里的环境原始而自然,几乎没有人工改造的痕迹。村子只有几个用芭蕉作篱笆包围着的住户,出入村子的道路穿过大岐河的溪流,通向南面河岸,发大水时,道路将会被淹没。牙格村的田地在离村子很远的大岐河上游,史图博到达村子时,竟然找不到一个人。原来,村民都到远方的田地收割稻谷去了。当晚,史图博等人在牙格村停留并居住了一晚。史图博描述说,这天晩上,牙迫村的天空上挂着一轮明月,皓白的月光,照耀在村子背后的岩石山石壁上。头顶不远处的猴王山传来阵阵猿猴啸声,远处河岸边传来水鹿叫声,芒果树上传来知了整齐宏大的齐鸣声,就像是一场大自然交响乐。
当年,牙迫村只是一个有7户人家的偏僻小村,与附近两个小村形成亲密关系。直到1990年代初,牙迫村还不通公路,去一趟县城,只能靠双腿翻山越岭,要先徒步9公里到王下乡政府所在地,再花5个小时翻过霸王岭,然后搭汽车约30公里才能到达。这里1997年才通电,2000年才有电视,直到2003年整体搬迁前,村民还住茅草房,家当几乎都是木头。没有学校,没有人上学;没有医院,最近的卫生所有9公里远,生孩子只能在家自己生,生病只能自己采草药吃,没人愿意嫁到这里来。牙迫村在2003年整体搬到石碌,更名为“水富村”。
留存着茅草屋的村庄
1932年8月14日,史图博沿着大岐河谷到达荷乐村(现为洪水村),村民热情地欢迎他们到来。由于很少接触外人,村民几乎不主动跟他们交流。当时居住在大山之中的村民很穷,加上遇到夏旱,村子没有剩余大米,也没有其他东西卖给他们,史图博一行只能啃吃玉米充饥。当时荷乐村只有十多户人家,居住在山脚下的茅草屋里。现在村里的茅草屋还保留着,作为文化保护点。村内种有许多花梨和椰子树,村前有一片田地,这片金黄色的田地跟远处的高山形成了油画般的风景,史图博在《海南岛民族志》里记录下了这美丽的风光。
在史图博走访洪水村74年后,香港人黄效文偶然路过洪水村。当时正在进行民房整体改造,村民居住的茅草屋即将被拆,改建为水泥钢筋现代化住宅。眼看这些代表传统文化记忆的传统茅草屋即将消失,黄效文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有关洪水村船型屋保护的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重视,使得大岐河谷最后的船型屋群落,列入民俗文化保护单位。
5月3日,我们来到洪水村探访这些古老的船型屋。在这些茅草屋遗址东边,有一排崭新的水泥钢筋楼房,有漂亮的篮球场,有平整整洁的水泥路,有笔直的路灯,有垃圾回收桶,这就是现今洪水村村民的居住地。村前的田野里,满是金黄色的稻谷。时下是洪水村早造稻收获的季节,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正在忙着收割沉甸甸的金黄色稻谷。
新闻推荐
《最后的黑冠猿》海南大学演出剧照。海大团委供图本报海口6月7日讯(记者卫小林通讯员郑鹏)6月6日晚,由海南大学团委主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