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杆读者 19年相伴相知,一路风雨同行 你离不了我,我也不能没有你确认过眼神,是真爱南瓜粉的告白
文昌读者黎良鸾
我对《南国都市报》一见钟情
“我对《南国都市报》一见钟情,退休后,我每天都会去买一份你们的报纸来看,这给我的老年生活带来了极大乐趣。”12月28日,家住文昌清澜的读者黎良鸾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如今《南国都市报》将迎来19岁生日,这是最美好的年华,在这里我给她送上温馨的祝福,祝愿《南国都市报》永葆青春,继续给广大读者呈上丰富多彩的精神营养大餐。”
(记者吴岳文)
海口读者秦静
和报纸一起做公益,给乡村孩子送书
在本报举办的很多活动中,都能看到秦静的身影。在“读者办报”中,他是股票版的“编外编辑”;跳绳大赛中,他踊跃参加;草根晚会上,他是热情的观众……2006年,看到本报发起南国阳光书库活动,给山区的孩子送书送知识,秦静立即报名参加。“这样的公益活动,给乡村孩子或是有困难的孩子送去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希望你们越办越好。”(记者王燕珍)
海口读者吴乾祯
爱看南国报,喜欢分享新闻
吴乾祯是本报的忠实读者,已经坚持看本报10多年。吴乾祯爱看报,也会特意留存一些自己觉得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报道。他说自己很喜欢和邻居一起分享交流报纸上的新闻。
“我也会给你们报料。”吴乾祯说,在今年6月父亲节当天,《南国都市报》报道的家住海口大园里的92岁老伯黄基广和两个儿子的故事,这个线索就是他在喝茶时发现的。
(记者王燕珍)
海口读者张诺
不爱看手机新闻,年年订阅南国报
“我是你们的铁粉,你们创刊19周年,作为老读者,我想送上一份祝福。”家住海口府城的老读者张诺是《南国都市报》的忠实读者,10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看本报。现在网络信息发达,家人都劝张诺不要花钱订阅《南国都市报》,上网看新闻就可以了。“可是我觉得报纸内容很详尽,衣食住行都会报道,而且每天走出小区到门口去拿报纸,让我有一种期盼,也可以锻炼身体,我还是坚持每年订阅你们的报纸。”张诺笑着说。(记者王燕珍)
万宁读者冯慧君
订阅19年,一天最多买几十份报纸
万宁市万城镇有家“求知书屋”,就像个图书馆,藏有上万份报刊、杂志、书籍,《南国都市报》也是收藏品之一。书屋主人叫冯慧君,他从《南国都市报》创刊那天起,就坚持订阅,并作为收藏品,不仅自己翻阅,还供附近市民免费阅览。冯慧君说,“我除了固定征订一份,每天还会向流动卖报员再买一份;遇到重要节日或有国家大事件时,就多买几份甚至几十份存档。”(记者陈康文/图)
海口读者张童童
南国报接地气,一家三代人都爱读
“《南国都市报》的内容很接地气,大到国际形势、国家大事,小到家长里短、街头巷尾的谈资,看了报纸了解了国家大事,还有身边的小事,觉得很不错!”张童童告诉记者,自己一家三代人都是本报的忠实读者。在读者节之际,张童童一家向报社全体采编人员送上真挚问候:“祝愿《南国都市报》越办越好,祝愿《南国都市报》蓬勃发展,我们这些老读者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记者孙春丽文/图)
海口读者颜学江
南国都市报,我的生活助手
老家在湖南的颜学江已在海南生活多年,她说《南国都市报》是自己的生活好帮手。有一年,颜学江的房子楼顶漏水,和楼上住户交涉、与小区物业多次沟通,迟迟没有结果。后来她从报纸上了解到“12345”热线,才知道有这样一个投诉求助平台。“后来你们媒体报道之后,政府有关部门介入,物业也积极协调,最终我家的漏水问题得以解决。”颜学江说。(记者王燕珍)
澄迈读者陈朝坤
被南国报暖到,要铁杆到底
2010年底,澄迈仁兴镇拾村村委会美万村村民陈朝坤第一次拨打《南国都市报》暖冬行动电话求助,本报记者来到他家里了解情况,在本报刊登他家的困难情况后,爱心人士陆续送来了电视机、大米、电饭煲等物品。“以前我每天坐公交车去镇上买一份《南国都市报》,有时去晚了买不到报纸,心里会很遗憾。”后来陈朝坤订了全年的《南国都市报》,“现在天天都有报纸看了。”陈朝坤说,对于《南国都市报》他准备“铁杆到底”。(记者孙春丽)
海口读者罗曼
收藏报纸十多年,满满都是回忆
在罗曼家,记者看到了厚厚一叠《南国都市报》。这位60岁的老读者,将多年看过的报纸分门别类整理收藏。“报纸光看一遍可不行,一开始我收藏一些政策性的内容,后来收藏的内容更丰富了,包含时政类、生活常识、养生保健等。”提起这些“宝贝”,罗阿姨如数家珍。她笑着说:“收藏报纸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十多年,承载了我对《南国都市报》的喜爱,也承载了我的回忆,《南国都市报》是我的良师益友。”(记者孙春丽)
琼海读者陈天崖
报纸正能量丰富我的精神世界
“祝《南国都市报》生日快乐!因为有你,我们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才会更丰富。”有一段时间,陈天崖很迷茫。那时,他每天都会买一份《南国都市报》,“我从报纸上看到很多正能量的新闻,也坚定了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他人。”现在,每当遇到家里困难的学生,陈天崖会给对方一点钱或是给对方买一些食物带去学校,“虽然我的能力不大,但是这一点小忙,我还是可以帮的。”(记者王燕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余小艳通讯员宋祥达12月24日15时30分,澄迈县桥头镇木春村,正端坐在餐桌前吃饭的符玉莲见有人进门,忙用方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