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琼崖革命遗址 血战风门岭 风门岭阻击战打退敌人13次进攻,为美亭决战赢得了时间
70年前的今天
1950年4月27日,在解放军追击下,国民党军队分别从万宁乌场港和新潭海滨乘渔船登上军舰逃往台湾。逃不掉的国民党兵向解放军投降。当天下午,万宁县全境解放。
瞻仰丰碑
干部群众缅怀峥嵘岁月
日前,记者从海口驱车来到澄迈县老城镇白莲墟潭城村附近。进入海澄公路北侧一条简易公路,记者看到路两旁有一大片的果园。穿过1500米长的果园地带,记者来到风门岭东南坡下抬头一望,高大醒目的风门岭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记者眼前。碑前是几棵苍翠挺拔的松柏,如护卫着纪念碑的哨兵。
风门岭革命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70年11月,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登陆部队在风门岭阻击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造的。1998年6月21日,重修竣工,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建筑面积79平方米。
纪念碑坐西北朝东南,碑高7.1米,底座宽2.8米,碑座高0.95米,为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碑基平台高0.95米,平台四周置有护栏。碑身正面刻有“风门岭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刻有风门岭阻击战的简况。纪念碑后面有一座公墓,墓志铭上镌刻着“参加风门岭阻击战英勇牺牲的烈士”,落款时间是1970年12月20日。
风门岭革命烈士纪念碑,已成为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和建军节,部队和各界干部群众,都会来这里缅怀参加风门岭阻击战牺牲的革命烈士。
死守阵地
200余名战士血染疆场
风门岭位于海澄公路北侧,其山岭海拔105米,简称“105”高地,扼海口至澄迈交通咽喉,是海口增援美亭黄竹敌人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显要。
1950年4月21日,为阻击国民党的海口援军,解放军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三八一团一连,在“105”高地埋伏,打响了著名的“风门岭阻击战”。当黄竹美亭决战正在激烈进行时,在第四十军赶到之前挡住薛岳的增援之敌,是此战胜负的关键。
从海口袭来的国民党军队对风门岭采取重兵包围、空袭炮击等方式进攻,除了三个步兵团、一个步兵炮连、一个山炮连、三个迫击炮连队,轰炸的飞机也从一开始的3架增至6架。虽然国民党军队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处于绝对优势,但发起的冲锋,一次又一次被解放军打了回来。一二七师三八一团一连誓死坚守制高点,正副连长相继牺牲,指导员负重伤。经过反复的拉锯战,全连200余名战士血染风门岭,仅剩的13名轻伤员仍坚持战斗,保住了阵地。
在风门岭阻击战中,国民党军队向“105”高地发射炮弹数千发,飞机投弹600余枚,炮火将风门岭整整削低了1米多。一连战士连续打退国民党军队轮番进攻13次,击毙敌人500余人,击伤1300余人,击伤飞机1架,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钢铁般的防线,成功阻击了敌军的疯狂进攻,坚持到最后胜利。
由于敌人援兵被阻于风门岭下,美亭、黄竹被围之敌孤立无援。这次战斗,为解放军主力歼灭黄竹、美亭之敌,发挥了重要作用。风门岭阻击战在美亭决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为解放军围歼美亭、黄竹的国民党军队创造了条件,还为四十军的增援争取了时间,使我军主力部队迅速集结,围歼了黄竹、美亭地区的国民党守军,接着打垮了六十二军和三十二军主力,彻底摧毁了薛岳的防御体系,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4月21日,解放军四十军主力及时赶到黄竹、美亭、白莲,和四十三军共同战斗,全歼了黄竹、美亭国民党守军,接着打垮国民党六十二军和三十二军主力。从此,解放军长驱东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4月23日,海口解放。5月1日,海南岛全岛解放。
回忆往昔
89岁老人讲述当年战斗
70年前风门岭阻击战的枪炮声已经远去,曾经被血染红的地方已成为瓜果飘香之地,变成了美好家园。如今的黄竹、美亭一带村民,过上了安宁幸福的生活。澄迈县金江镇黄竹村党支部书记王正日告诉记者,黄竹村有农业户口3900人,常住人口5000多人,人均年收入1.6万元。
在黄竹长寿老爸茶园,89岁黄竹村村民陈兴录向记者谈起70年前的风门岭阻击战时,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陈兴录表示,“当时赶往黄竹、美亭的增援部队不止解放军第四十军,国民党的增援部队也在赶来的路上。为了阻击敌人,1950年4月20日,解放军在我父亲陈家丰的指引下,到风门岭并成功夺取。美亭决战当中最为惨烈的风门岭阻击战打得非常艰苦,国民党封锁很严,给养送不上来,战士们身上带的弹药都打光了,就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后来战士们刺刀弯了,枪托砸断了,也不让敌人上前一步。经过反复的拉锯战,敌人被一次次打退。200余名解放军战士最后仅剩13人,但是他们仍死守阵地,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战斗结束后,父亲和其他人给风门岭上的解放军送饭,半路上获悉很多战士牺牲了,山上的茅草都被烧光了,到处布满弹片。”陈兴录沉浸在回忆之中。
新闻推荐
风门岭革命烈士纪念碑:风门岭阻击战浴血作战,为美亭决胜创造有利条件
位于澄迈县老城镇潭城村北部的风门岭革命烈士纪念碑。风门岭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澄迈县老城镇潭城村北约1500米处的风门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