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发展热带富硒特色农业富硒产业富口袋
位于澄迈县金江镇的海南台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凤梨园里,工人在分拣、打包凤梨。 舒晓 摄
海南解放70年,澄迈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城镇变成了如今的农业大县。近年来,澄迈县依托富硒资源优势,打造长寿品牌,大力发展热带富硒特色农业,通过推动创建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打造星级休闲农庄、打造农业品牌等举措,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多渠道持续增收。
去年,澄迈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达62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2.5%;全县累计有效注册农产品商标1027件,位居全省前列。澄迈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结合实际,继续发力热带富硒特色农业,加大力度扶持效益好的涉农企业、种植大户,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发展富硒农业
农产品广受好评
最美四月天,田间春耕忙。当下不仅是春耕时节,也是冬季瓜菜采摘的“春收”季节,澄迈乡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4月10日一大早,位于澄迈县金江镇的海南台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凤梨园里,刚采摘下来的金黄色凤梨堆成一座小山。数十名工人围坐在一起,或分拣大小,或忙着装箱。“得益于地理位置和气候优势,今年春季澄迈的凤梨成熟早、收成好。”海南台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天君表示,为保持凤梨新鲜,工人们凌晨4点多就下地采摘,早上6点开始打包、装车。
富硒福地、长寿之乡。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澄迈,土壤富含硒元素,是海南及全国富硒土壤分布集中、面积较大的市县之一。依托自然资源优势,这里种出的瓜果蔬菜不仅口感好,而且绿色健康,食用对身体有益。
为了提升农产品的口碑和“身价”,澄迈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对农产品的品质进行严格把关。“在澄迈,种植户销售福橙必须由协会统一包装。无法获得包装资格的种植户只能拿散装果到市场上去售卖,价格得不到保障。”澄迈福橙产销协会会长吴先忠说,每一箱福橙都会注明种植户是谁,如果福橙口感不佳,消费者可以投诉,种植户生产的福橙糖度、农药残留量等指标不达标,协会将取消其当年的纸箱使用资格。
经过多年的品牌经营,产自澄迈的绿色农产品被贴上了“富硒”“长寿”的标签,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去年冬交会,澄迈46家单位携163种农特产品参展,其中27家单位提供免费品尝服务,展示了澄迈富硒农产品的优质美味,获多方好评。冬交会开幕首日,澄迈展馆人气爆棚,成功签约订单3.6亿元。“澄迈农业发展得很好,农产品不仅品种多,并且富含硒元素,绿色健康。”在澄迈展馆,来自广西的游客王云飞这样评价澄迈的农产品。
实施品牌战略
树立商标意识
2009年4月,澄迈在全省率先实施“商标富农”工程和特色农业富民工程,出台《澄迈县商标富农工程扶持办法》《澄迈县商标注册鼓励办法》《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为打造品牌农业明确路线图。
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澄迈实施“商标富农”工程累计支出516万元,主要用于商标注册费减免、省以上著名商标奖励、商标知识普及等,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澄迈品牌农业发展取得优异成绩,截至去年11月,该县“三品一标”有效认证产品达到35个,累计注册涉农商标1027件,已成功申报7个地理标志。
“2006年时,我拉着一车地瓜到海口卖,每斤售价0.4元,好几天才卖完,辛苦跑一趟还亏了几千元。”澄迈桥头镇的地瓜种植户杨英春说,当时的桥头地瓜品质也是上乘,但由于在市场上的辨识度不高,售价很低。后来经过政府大力宣传和推广,桥头地瓜人气猛涨,售价也攀升,曾卖过26元一斤。
近年来,澄迈在发展热带富硒特色农业上持续发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农业品牌建设,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四化四县”(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农业生态现代化建设示范县、有标识可追溯农产品示范县、无公害农业科技示范县、中国富硒产业经济示范县)的目标,大力推广种植“6+2”品牌农产品(澄迈福橙、桥头地瓜、福山咖啡、蜜柚、无核荔枝、茶油和妃子笑荔枝、凤梨)。截至去年12月,“6+2”品牌农产品种植规模已达13.88万亩,其中挂果面积6.95万亩。
“我们要充分发挥澄迈富硒品牌农业优势,着力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农户增收优势。”澄迈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澄迈作为全国的“菜篮子”基地,一定要将品牌农业做大、做强、做优,不断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培育产业基地
助力农民增收
澄迈作为农业大县,不仅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示范基地,还被授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近年来,该县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打造农业发展新载体,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村产业多模式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打造一批产销一体的农业企业集群。
4月16日,在澄迈县文儒镇加月村的橡胶林里,上千只山寮鸡在橡胶林里悠闲地觅食,2名工人在清洁卫生,养鸡场的主人张昌进像往日一样,在林下查看养鸡场的运行情况。
2015年初,张昌进回到澄迈自主创业。经多次与朋友交流后,他把创业方向定为鸡鸭鹅综合养殖,在永发镇承包土地,办起了养殖场。去年5月,张昌进成立澄迈文儒梦之缘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加月村委会合作,吸引贫困户通过“土地+技术+劳力”的方式入股参与山寮鸡养殖,带动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们持观望态度,后来看到养鸡收益还不错,就申请加入合作社。”张昌进表示,今年他还想建屠宰加工场,延伸养鸡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民务工增收。
张昌进的创业历程,是澄迈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澄迈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
截至去年12月,澄迈建设无核荔枝、澄迈福橙等生产基地103个。产品直供港澳和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亚五国,成为闻名省内外的瓜菜生产基地。加工的水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每年出口总量超过20万吨,价值超25亿元。
弘扬长寿文化
推动农旅融合
“青山绿水廿万顷,十里常逢百岁人”。这句诗文,正是如今“世界长寿之乡”澄迈县的生动写照。去年,澄迈县人均预期寿命79.9岁,80岁以上老人18541人,100岁以上老人170人,百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位居全国前列。日前,澄迈获颁“世界长寿之乡”新证,“长寿之乡”的成色再次获得联合国老龄所专家的认可。
“靠海生态环境好,吃海鲜和富硒地瓜,老人们个个身体好。”在澄迈县长寿研究会会长黄俊旋看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澄迈人的共识,“长寿文化”不仅让一个个家庭更加和谐、社会风气更加文明,也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得益于“长寿之乡”的品牌知名度,澄迈每年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和“候鸟”前来休闲度假,拉动了餐饮、交通、旅游等一系列消费。近年来,澄迈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游、休闲游、采摘游等多种与农业相关联的旅游业态涌现,促进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为了打造“旅游+农业”特色品牌,培育乡村旅游新热点,澄迈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农业,推出挖地瓜、品咖啡、摘荔枝等一系列乡村旅游品牌活动。据统计,去年国庆节期间,澄迈各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13.91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4079.6万元。
位于福山桥头美丽乡村带上的敦茶村耕地面积达1.2万余亩,水田1300亩,自然风光秀美。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同时借助互联网农业小镇的优势,有效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游,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澄迈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澄迈将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创建椰级乡村旅游点,打造星级休闲农庄,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打通瓜菜销路
春耕干劲更足
每年春季,是澄迈县农村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农民采摘完豆角、辣椒等冬季瓜菜,还要忙着春耕。今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该县各村庄跟往年同期一样忙碌,村民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采摘冬季瓜菜、春耕春种。
据了解,为最大限度拓宽冬季瓜果菜的运销渠道,前不久,澄迈出台优惠政策补贴瓜果菜收购商,凡在该县收购冬季瓜果菜的企业,按运销里程,每公里每吨给予0.18元至0.22元不等的运费补贴。对采购总量达到一定数量的收购商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采购量0.5万吨至0.8万吨(含0.8万吨)的,奖励20万元;采购量0.8万吨至1万吨(含1万吨)的,奖励30万元;采购量1万吨以上的,奖励50万元。
除了出台补贴奖励政策,澄迈各乡镇均派出农技员,走村入户帮助村民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帮助村民销售瓜果菜。
位于澄迈县文儒镇北部的昌文村瓜菜种植户较多,全村共有500多亩菜地。最近正是辣椒、豆角上市的季节,然而受疫情影响,外地瓜菜收购车辆一度无法进村收购瓜菜,一些村民种植的瓜菜出现滞销,部分菜地失管。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文儒镇农产品质量检测员全丁勇每天早早来到昌文村,一边检测农产品农药残留状况,一边协调有关部门为瓜菜收购车辆开具通行证,让瓜菜收购车辆在村内空旷处停放,组织农户有序售卖瓜菜。
尽管疫情还未结束,但近几日,在昌文村冬季瓜菜临时收购点,经常可以看到村民戴着口罩骑着满载豆角的三轮车前来卖豆角。“销售冬季瓜菜是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这段时间,全村一天能售出瓜菜1万多斤,销路畅通了,大家春耕更有干劲了。”村民邱勋明说。
(本版撰稿/柳莺)
新闻推荐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唐伟杰通讯员林明山)4月27日,澄迈县交通运输管理所老城管理站原站长罗祖关涉嫌受贿罪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