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严把质量关、延长产业链、大力宣传推广百年瑞溪粽撑起扶贫产业链
■本报记者余小艳通讯员王家专
冲水、擦洗、晾干……6月9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进位于澄迈县瑞溪产业扶贫基地的海南绿康贸易有限公司,只见10余名工人有的忙着清洗粽叶,有的在淘米,有的在腌制猪肉。他们都身着制服,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这座小镇不大,但像海南绿康贸易有限公司一样生产瑞溪粽子的工厂和特产专卖店却很多。
“瑞溪粽子有300多年历史,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包粽子,有的家族包粽子历史已有上百年,包粽子是瑞溪人赖以谋生的一种手段,也是当地的一种文化。”海南绿康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婷介绍,近年来,在澄迈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瑞溪粽子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标准化,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口感和优良品质,更拉长了相关产业链条,打响品牌,带动了一批农民创业就业,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产业。
严把质量关绿色健康好粽
在海南绿康贸易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身穿统一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的贫困村民曾小芬正忙着包粽子。她一双灵巧的双手将粽叶摆成扇状,依次添加糯米、猪肉、咸鸭蛋黄,双手捏合,不到半分钟的功夫,一个粽子被包好。
“本地妇女大都从小就会做粽子,现在工厂把包粽子的流程细化和标准化,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曾小芬说。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瑞溪人民便在镇墟大街小巷摆摊卖粽子,把粽子当作特色美食来经营,品质有口皆碑。粽子原料极其讲究。挑选粽叶,采摘五指山上新鲜叶;所取用的猪肉,采购最好的澄迈黑猪肉;鸭蛋来自澄迈当地的九龙溪,明显比普通咸蛋的黄油脂多。现代瑞溪粽子,仍然延续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精选绿色、有机原料,具有口感酥松,味道清香,吃后不腻的特点。
“我们首先必须严把质量关,确保品质,才能打响传统美食品牌。”李婷介绍,为确保粽子品质,既要保证食材新鲜、环境整洁卫生、工人规范操作,还要严格遵循传统工艺要求,人工包裹粽子,用柴火大锅焖煮,“一般都要柴火焖煮15个小时才能出锅,绝不偷工减料,煮好的粽子还要经过灭菌处理,进行真空包装”。
延长产业链四季皆宜生产
正是看重瑞溪粽子良好口碑,原本开了20多年澄迈特产店的李婷,去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公司,引进先进的灭菌和包装设备,并吸收当地贫困户加盟,常年生产瑞溪粽子。
“往年瑞溪粽子也就卖一个月左右,过完端午节基本就不生产了,对设备和当地闲散的劳动力都是一种资源浪费。”李婷说,公司成立之后,可全年生产粽子,并通过商超、酒楼,咖啡店等对外销售,同时她注册的公司也开通网络电商平台,线上线下一起销售。近一周,她接受了5万多个订单,销路不愁。
生产瑞溪粽子的澄迈华联社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持同样想法。“依次是生产区、包装车间,工人进出与原来进出有不同的通道……”在澄迈华联社食品有限公司,王华仔细地向海南日记者介绍其工厂内部情况。几年前,王华返乡创业,投资近2000万元开办厂房,建设标准化车间。
“要做大做强澄迈瑞溪粽子产业,就必须延长其产业链。”王华说,今年,其在原有基础上,再次投入100多万元,引进一套设备,计划打造中央厨房,届时将实现一年四季365天都有瑞溪粽子销售,让更多的人随时都能品尝到正宗、美味、新鲜的瑞溪粽子。目前,该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销往岛内40多个旅游景点,同时正组织专业的营销团队,探索线上销售,借助互联网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省外市场,提升销量。
大力推广打响百年品牌
在澄迈永瑞味坊食品有限公司,工人日夜赶制猪肉粽子。
“一天能生产1万多个粽子,工人们轮流三班倒,生产线24小时不停歇。”澄迈永瑞味坊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颜忠华介绍,在瑞溪,即便是家庭小作坊式的粽子加工点,端午节期间也能卖掉约1万个粽子,规模稍大的,能卖掉10万个。而瑞溪粽子之所以名气越来越大,并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产业,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据了解,瑞溪镇是一个具有350多年的历史文化古镇,各色美食小吃达40多种。近年来,瑞溪镇着力打造美食风情小镇,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瑞溪美食品鉴会、推介会、展销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瑞溪全镇拥有粽子企业及小作坊13家。瑞溪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继续加大瑞溪特色农副产品的推广力度,促进瑞溪农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同时培育扶持本地龙头企业发展,让瑞溪特产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本报金江6月11日电)
新闻推荐
澄迈大云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帮农户卖出1万多斤芋头干部帮带货 农户解心忧
■本报记者余小艳通讯员王家专“还是乡村振兴工作队有办法,上万斤芋头不到一个月就卖完了。”6月1日下午,澄迈县中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