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蜜:旧时广州树 今日琼州宝
对于海南人来说,在椰子之外,波罗蜜是最亲切的热带水果。
《海南省志·农业志》中记载,波罗蜜是海南最普遍栽培的热带水果。据正德《琼台志》所记:“波罗蜜树自梁萧时西域司空携二枚栽于南海神庙……他处皆自此分布。”“……波罗蜜始产临高者,今邻邑大丰有之。”可知海南引种波罗蜜历史悠久。
走在海南的乡间郊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几乎都能看到大如冬瓜的波罗蜜挂满枝头。波罗蜜枝繁叶茂,既可美化环境,果实又可鲜食,味甜酸而不浓,树身还是建筑良材,是主要的庭院树和行道树。
硕果累累的波罗蜜,不仅反映着丰收年景,更是生活美满的象征。近年来,随着农民市场意识增强,波罗蜜作为海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成为农家的致富树。
引种:
不知岁月长,世上已千年
盛夏时节,漫步在海南的乡野农家,目光一定会被这样的景象吸引,粗壮的波罗蜜树上,竟然连排结着数个波罗蜜果,每个果子都大若冬瓜,形如牛肚,皮似锯齿,总让人担心树木的枝干会不会因“体力不支”而倒下。
在海南人心里,波罗蜜的地位不亚于椰子,作为水果,粗生、高产的波罗蜜有“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作为树木,金黄色的波罗蜜木,自古以来便是备受青睐的上等建材。
波罗蜜四处可见,寻常得让人几乎忘了它的“舶来”身份。依学者看来,它是隋唐时从印度传入,梵文名Panasa,初译“频那挲”,后称“波罗蜜”。
根据清代学者屈大均考证,并在《广东新语》中记载:“波罗树,即佛陀所称波罗蜜,亦曰优钵昙。其在南海庙中者,旧有东西二株。萧梁时,西域达奚司空所植,千余年物也,它所有,皆从此分种。”
据此可以推断,波罗蜜树种一千多年前来自印度,由古印度使者西域达奚司空种植,最先落户广东的南海神庙,故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此后广布华南的波罗蜜树,都是从南海神庙那两棵树上引种的。
元朝剧作家汤显祖写过一首《达奚司空立南海王庙门外》,把这段故事讲述得更加传奇:“司空,暹罗人,面手黑如漆。华风一来觐,登观稍游逸。戏向扶胥口,树两波罗蜜……至今波罗树,依依两蒙密。波声林影外,檐廊暝萧瑟。”
这首诗的大意是,皮肤漆黑的达奚司空随身携带着波罗蜜种子,漂洋过海来到广州。他下船登岸,观赏风景,特意在登岸的地方掘土刨坑,撒下两颗波罗蜜种子,以为纪念。哪知道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他的船刮走了,使他再也没有办法返航回国。他翘首西盼,仰天长叹,很快化成了一尊雕像。而他种下的那两颗种子,后来长成了两棵大树……如今,在坐落于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的南海神庙,还能看到这位达奚司空的塑像。
树木不知岁月长,在中国扎根繁衍已千年。然而波罗蜜是由何人,又是在何种情形下被带到海南岛的,至今尚无从考证。
日本僧人元开的《唐大和上东征传》,写到鉴真一行在海南岛见到过波罗蜜。那么,最晚在唐代天宝年间(742-756),海南岛已经开始种植波罗蜜。
明代临高举人王佐的《琼台外纪》称,波罗蜜传入海南不久,大概在元代中期,明初才在临高县开始种植,后来附近的县大半都种植了。他还曾作诗《波罗蜜》写道:“硕果何年海外传,香分龙脑落琼筵。中原不识此滋味,空看唐人异木篇。”
若以王佐的说法为准,波罗蜜在海南岛至少也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扎根:
庭前院后生,农家趣味浓
波罗蜜并不娇气,种子扔到哪儿就长在哪儿,不需要像荔枝和莲雾一样悉心看护,是一种朴实大气的植物。
这样“随和”的个性,让波罗蜜迅速扎根、成长,在全岛各地都可以看到它们茁壮挺拔的身姿。《海南省志·农业志》介绍,解放初期波罗蜜主要分布在琼山、文昌、屯昌、澄迈、定安等红土地区,如今已遍及全岛,从海拔16米到1600多米的地方都有种植。
对很多海南人来说,种在庭前院后的波罗蜜更像是一棵棵“农家宝树”,树上满载童年的纯真快乐和老家的亲切乡愁———小时攀树摘果的兴奋,一家人辛苦剖果,大快朵颐后留下的一手浓香,还有用波罗蜜木建成的老宅……
波罗蜜被认为是宝树的原因,离不开本身的“实用”性。
波罗蜜果既作时鲜水果,也常用作烹调材料,果肉香味独特,鲜食或加工罐头、果脯、果汁。种子也能吃,炒食或煮食均称可口。就连树身也是优质的木材,木质坚硬,白蚁不近,是建造上等建筑和制作家具的良材。
下转B03版
新闻推荐
澄迈县委政法委与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举行合作办学续签仪式 院地合作推进依法治县
本报讯(记者王季通讯员柯蕾)6月30日下午,澄迈县委政法委与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举行合作办学续签仪式,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县、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