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器物 惊艳时光
文\本刊特约撰稿张意薇
丘濬在《南溟奇甸赋》中热情洋溢地历数海南的珍奇物产:燃烧可以通神明的沉香、无须雕刻便呈现自然文理的黄花梨、一物数用的椰制品、巧夺天工的黎锦……不胜枚举。无论是“自然之器具”还是“灿然之文绣”,它们或被奉为仙品、或随性亲民,它们载于史册、方志、笔记,存于世人的追捧和想象中,也活跃在海南人真真切切的日常生活里。
最自然:海南香品
过去,琼岛东部、北部在年节交替之际,有祭神拜祖焚熏沉香的习俗。人们将沉香木扔在火盆中,从本年除夕烧至次年年初,取香火不断的好兆头。
海南香品名目颇多,分类方法不一而同。按明正德《琼台志》记载:“香,生黎山者品有四:曰沉香,曰蓬莱,曰脱落,曰黄熟。”海南其他州县还有白木香、土檀香、龙骨香、土降真香、鸡虱香、鸡骨香、海漆香等品种。其中,沉香等油脂密度大的香类适用于熏焚,黄熟香等油脂密度小的香类更宜入药。
沉香自古被奉为“万香之首”。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沉水香,上品出海南黎峒。”并赞叹万安山(今万宁)因“钟朝阳之气”,所产沉香尤为蕴藉丰美。海岛东部的沉香寸香寸金、冠绝天下不假,但与其说是此处佳木首先获得上天赋予的朝阳之气,倒不如说其卓绝品质取决于海岛东部“台风走廊”的气候条件。沉香是白木香树受伤后结成的树脂,其形成过程漫长又偶然。结香时间足够长,油脂密度足够大,才能形成入水即沉的上品沉香。虽宋代就有人工干预结香的记载,但自然结香因其艰难漫长而品质更佳。海南岛受东南季风影响明显,东湿西干,北纬公式的温润气候适宜白木香树的生长,而季节性的台风对东部地区的侵袭更为频繁。台风骤雨的摧折、雷鸣电闪的劈砍、虫蛀菌染的破坏反倒成了香树结香的机缘。这或比蚌贝生珠的孕育更惨烈,恰似一场劫后重生的隐忍涅槃。
海南沉香素来为世人所重。1023年,北宋宰相丁谓被贬崖州,忘情于香岛,撰成《天香传》,对沉香推崇备至。稍后的宋代文豪黄庭坚、苏轼均是品香、用香的大师,对气味高雅、幽深甜凉的沉香尤为看重。黄庭坚的“深静香”“小宗香”等香方都以海南沉香为主料,有畅通气脉、舒缓安神的作用。1097年,“恨海棠无香”的生活达人苏轼被贬儋州。初至时颇沮丧,似乎望到了人生尽头:“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当做墓。”继而却闻沉香而忘忧。他用沉香敬贺弟弟苏辙(其时被贬雷州)六十大寿,并随附《沉香山子赋》(1098)一篇,细述了海南沉香的色泽、材质、味道,誉其金坚玉润、鹤骨龙筋、膏液内足,约略是希望弟弟也能闻香而起妙思、生欢喜。
最文艺:琼州花梨
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与紫檀木、鸡翅木、铁力木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木。宋代赵汝适《诸蕃志》中记载:“土产沉香……花梨木……其货多出自黎峒。”黄花梨是海南特有的乔木树种,原产主要在海南岛的西部以及西南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或者丘陵地区。如今若在琼北看到一种单株都被钢筋或砖岩护卫起来的树,应该就是它了。为了防止盗砍盗伐,有些地方甚至专门为其装上了视频监控。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木语》中记载:“海南文木,有曰花榈者,色紫红微香。其纹有鬼面者可爱,以多如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坚理密致,价尤重。”黄花梨黄中透红、质地细密、纹理瑰丽。植株生长15年方结心材(心材即木材横切面靠近髓心部分,由边材演化而成),成材则要数百年之久。其生长期间,台风侵袭、岩石挤压造成枝干扭曲、枝杈受伤,会形成俏皮可爱的鬼脸纹、诗情画意的山水纹、变化无端的瘤疤纹等。由花梨做成的器物文玩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如手串、笔筒、书画箱、随形摆件等。
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称:“花榈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明代被称为“木匠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尤其钟爱黄花梨。他将大道至简的精神注入榫卯中,将花梨家具华美绚烂又不事张扬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黄花梨用于家具高贵亮丽、沉稳大气,不仅是明式家具的代表作,更成为中国古典家具美的典范。如明代花梨圈椅,不仅承载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方圆结合的审美观,更以花梨的稳定致密和变幻多姿显示出一种稳健、圆融、和谐的价值理念,成为国人的气质象征和精神寄托。黄花梨木性坚韧稳定,加之花梨油含量高,可防虫驱蠹,据传可千年不腐。慈禧陵便以之作为梁枋建材,那种奢靡华丽可谓世所罕有。
若不忘初心,或许更能接近花梨的灵魂。海南人将花梨木带有棕红色的茎木心材加水研磨,外敷止痛止血,称之为“花梨格”或“降香格”。又因其质地坚硬细致、耐湿耐浸,身居海南腹地的黎、苗族曾将花梨原木刳制、雕凿成各种独木器。仅就海南省博物馆黄花梨陈列馆所展出的物件,就有木桶、木臼、木勺、饭铲、酒杯、茶杯、筷子笼等日常生活用具,牛轭(防止牲畜走脱的颈箍)、打纬刀(黎族纺织工具腰机的构件)等生产用具,唢呐、二胡、牛铃等传统乐器,锯、刨、钻、尺、墨斗等木工工具套装,另有牌九、戥盒、儿童玩具车等妙趣小物,简朴自然,在木质的温润与敦厚中,仿佛昭示了生命的顽强不息。
最海派:琼式手作
明正德《琼台志·卷九》“器物属”以及“工作属”记载,海南有椰冠、酒榼等椰器,盘、盏、箱、桌等藤器,鸬鹚杓、鹦鹉杯等贝雕;苏轼为苏辙贺寿而制作的黄子木(枸杞木)拄杖等木雕……若按材质还可将各类手工技艺细分为银作、漆作、铜作、铁作、木作、皮作、雕作、藤作等。总体来说,海南以椰、贝、藤等天然材料为主的工艺手作,源远流长,技术纯熟。
椰子用途甚多,海南以椰为器历史悠久。《岭外代答·椰子木》称“其壳为瓢以灌溉,皮为帚以扫除,又为盎以植挂兰、挂竹,叶为席以坐卧。”更神奇的是,据传文昌铺前产一种个头很小的椰子,不仅可以做杯具,还有验毒的功效,因而唐代宰相李德裕出征时曾用玉带环佩戴一只椰杯在身上。宋代苏辙被贬雷州时记载:“过侄寄椰子冠。”(苏辙《栾城集》)苏过跨海遥寄以承载深情厚谊之物,即苏轼在儋州创制的一种轻便古朴的椰壳帽。
藤亦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据清道光《琼州府志》记载,藤中可以做屋桁桷(屋上的横木和方椽)的称为泥藤;象筀竹一样粗大,可以驾牛的称为苦藤;稍小而性柔,可以编牛绳、船缆的称为括藤;可以磨砺器物的称为湿皮藤。更为精妙绝伦、体现出海南人民心灵手巧的藤编制品还有:万州出产的衣篓、腰篓、箩筐、藤帽等藤器,琼州“其色殷红,莹而不垢”的红藤簟以及纹理比锦绮更细的五色藤盒,澄迈“染茜为饰,岁久愈滑”的黄村席,黎人使用的黎兜鍪、弓弦、刀靶缠束物等。(《桂海虞衡志》)《岭表录异》还记载了一种野鹿藤,琼州百姓将其做成藤线后“挑纹为花药鱼鸟之状”,样式精美,可上缴官府充当赋税。
这些器物记录了历史,也是海岛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然而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如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海忠介公》中记载了一件海瑞轶事。海瑞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家中用的都是粗布,贫寒得如穷书生一般,简朴风范令人肃然起敬。一次,海瑞到一位孝廉家办事,那位孝廉忌惮海瑞清廉,便把客厅中的贵重物品撤下,专门找了张破椅子招待他,真是狼狈万状、荒唐无端。可见器物虽好,理应取之有道,用之有节,坦荡自然,方不算辜负。
新闻推荐
下列借款人在我行辖属支行的借款及相应的利息已逾期。现发出催收公告,限以下借款人,自公告之日起一个月内到我行履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