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尊师之风永流传

海南日报 2019-09-09 09:58

韩愈《师说》。程门立雪图。孔子讲学图。文\本刊特约撰稿曾庆江

关于尊师重教,最为大众所知晓的说法莫过于韩愈在《师说》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因为教师能够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得到人们的极大尊崇。无论是古时孔子周游列国穷困潦倒却有众弟子相随的故事,还是现代1985年专门设立教师节,都体现了尊师之传统。

历代尊师之宏论

对于教师的尊崇,除了韩愈广为人知的“传道受业解惑”之说外,历朝先贤以及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言论表达了对教师的尊崇,这是尊师之风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

例如,把教师放在和君、亲同等重要的地位。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明确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把教师和君主、父亲相提并论。自唐朝以来,历代帝王更是尊崇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其祭祀典礼极为隆重。在民间,读书人将“天地君亲师”刻在牌位上,放在厅堂予以尊奉。各种学校则把祭祀先圣先师作为立学之礼和立学之本。《吕氏春秋》更是明确说:“事师犹事父也。”将对教师的尊奉上升到和尊奉父亲一样的高度。

其次,体现出对教师永远的尊奉。教师和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虽然只是一种职业隶属关系,但是在时间上具有相当的绵延性。元朝戏剧家关汉卿提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将师之恩情铭记一辈子。毛泽东同志对自己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任课教师徐特立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语言虽然质朴,但是对老师的尊重之情令人感动。

其三,即便是帝王之尊,也对教师格外看重。《礼记》中说:“学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即皇帝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自己的老师,老师见天子可免行臣子之礼。秦始皇虽然是一代暴君,但却有尊师重教的故事流传后世。坊间有一说,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多次全国巡游,有一次来到燕国故地的一个小岛,大家兴致正浓时,他却翻身下马对一颗藤树跪拜起来。众人不解其意,秦始皇便讲述了自己年幼时老师用藤条督促他念书的场景。如今自己君临天下,老师却已经仙逝,看到藤条如同见到恩师,因此跪拜,这让在场的大臣唏嘘不已。这个小岛因为秦始皇光临过,且留下尊师的故事,因此后人将其命名为秦皇岛。

历代尊师之典范

正因为教师在个人成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少名人都留下尊重老师的佳话。这些故事成为后世教导年轻学子尊重师长的典范。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在这些以贤知名的弟子中,不少都留下了尊师的故事。他们不但陪老师周游列国以实施其理想,还处处维护老师的形象与尊严。比如子贡,他不仅在学问、政绩上取得突出成就,而且经商有道,这使得很多人对他格外看重,但他总是谦虚地说这些都是老师教给他的。有一次,鲁国一个大夫为了抬高子贡,在别人面前刻意贬低孔子。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当场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墓旁住下,为之守墓长达六年之久。

“程门立雪”则更是尊师的典范。宋朝的杨时读书非常用功,而且多处拜求名师。他拜著名理学家程颐为师时,已经四十岁了,但是并不因为自己年岁大而对老师有任何怠慢之情。有一次他上门向老师请教问题,恰好程老先生正在午睡,他不愿意打扰老师,便一声不响地站立在门外等候。不久天上下起鹅毛大雪,杨时依然在门外恭候。等程颐醒来时,才知道杨时前来拜访,便赶紧叫他进来,这时地上的积雪已经一尺多厚。正因为杨时能够尊敬老师,虚心向学,最终成为一代学问大家,后世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与“程门立雪”相对应,当代也有“马门立雨”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初,担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元帅想邀请著名思想家、国学宗师马一浮先生参加新政府的工作。马一浮志向高雅,曾多次拒绝国民党政府的入仕邀请。陈毅轻车简从亲赴杭州蒋庄马宅拜访,为示尊重,他脱去正装穿起长衫。到马宅后,正值马老午睡,家人让他进屋稍加等候。陈毅却说:“未得主诺,不便遽入”,执意在屋檐下等候。此时正值春雨霏霏,陈毅的衣帽都被淋湿了。马一浮醒来后,知道是威名远扬、功勋卓著的陈毅前来造访,并在外面淋雨等候,很是过意不去,遂连声道歉。在陈毅的诚意感动下,他痛快答应出任华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之职。陈毅与马一浮的这段佳话被人称为“马门立雨”。

历代教师之待遇

教师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职业。发展到今天,历届政府都将改善教师待遇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古代,教师有什么样的待遇呢?

在古代,教师的工资被称为“束脩”。束脩的原意是十条肉干。肉干有点像今天的腊肉,在经济条件非常有限的古代,这可是“奢侈品”。学生见老师需要奉赠礼物,一般都是“束脩”。孔子就曾经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后来“束脩”就成为教师工资之专用称谓,直到今天一些雅文中依然沿袭这一用法。

古代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其“束脩”自然不一样。

私学教师束脩没有一定之规,一方面与学生的经济条件有关,另一方面则和老师的知名度有关。比如孔子虽然当时名气非常大,但是倡导“有教无类”,这使得他在经济收入上并不可观,许多时候处于穷困潦倒的状况。又如宋朝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因为知名度很高,不少外地人都前来向其问学。苏轼因为感念海南教育相对落后,还专门在载酒堂敷施文教,有些是付费学习,有些经济条件差者则可能是免费学习。正因为如此,苏轼在推动海南教育方面功莫大焉。

对于官学而言,教师被纳入政府体系内,因此其待遇有一定保障。比如,秦朝官学设立博士制,博士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和培养人才,编制多达70人。北宋时期,中央政府有三次兴学高潮,这使得官学在各地得以普及,这对于偏远地区海南也不例外。正因为宋朝官学打下的基础,海南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以至于在明清时名人辈出,被人们称为“海滨邹鲁”。明朝的国子监相当于官办大学,设祭酒、司业各1名,下设教学管理机构“五厅”和教学单位“六堂”。五厅中的“博士厅”负责具体教学,具体编制是为博士5人、助教15人、学正10人、学录7人,其官衔分别为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按照各自的级别领取俸禄。从级别上看,他们的工资还真不高,相当于“芝麻官”。中央如此,地方官学的待遇可能更差。

不过,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宋朝开始,除了朝廷拨款外,各级政府还陆续赐给地方官学土地,称之为“学田”,这一制度为后来各朝所继承。学田收入除一部分用于办学和补助困难学生外,有些可以成为教师福利。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图)

新闻推荐

智障少年离家出走 儋州铁警及时救助

□记者沈丽焕通讯员李博周业傅本报讯9月3日,白马井站派出所民警在执勤时发现一名患有智能障碍的17岁少年小李(化名)负气...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