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儋州北门江,水清可煎茶青山犹记 东坡诗语

海南日报 2019-09-16 07:15

儋州市中和镇东坡书院里的苏东坡雕像。李幸璜 摄中和古镇上的“东坡井”遗迹。何以端 翻拍“拨开水面种芝麻”。当代北门江一瞥。何以端 摄文\本刊特约撰稿何以端

儋州市中和镇一带讲“军话”的人群,据说自小都会唱这样一首童谣:“江水流来沙盖沙,拨开水面种芝麻;哥种芝麻妹种豆,芝麻结子豆开花。”

第一句,一下就把风土写活了。第二句更随性,场景逼真,镇边北门江上抬眼就能看到大片大片似乎浮在水面的沙洲,长满绿油油的农作物。

童谣始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一个始自坡翁的稀见记载样本,则是先贤对维护生态文明的一份“天启”。

汲江煎茶事

人们总是回忆儿时江水是多么清澈,但那种“清澈”,只是相比老年时的更浑浊而言。如果能上溯十余代人的记忆,那么很可能每一代人,都会记得儿时的江水更为清澈。

没有人能凭记忆,将横跨千年的时空场景直接加以对比。然而,只要看看苏东坡居儋《汲江煎茶》诗,古今对照就跃然纸上了:

活水还须活火烹,

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

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

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

卧听荒城长短更。

诗里描写他往北门江汲水煎茶的经过。苏东坡是海内品茗高人,居儋苦,却不改乐观天性,茶不多,却依然细品。

古人烹茶,对水的要求近乎苛刻:所谓上品为山泉、中品为江流、下品为井水。儋州治无山,好井泉甚少,坡翁居天庆观时“得井泉,味美,色白如乳,作《乳泉赋》,未尝示人”;天庆观前大坡上,又发现“坡井”,其水亦佳。这两处,坡翁都曾夜半携瓶,专程往汲:“吾尝中夜而起,挈瓶而东,有落月之相随,无一人而我同。”

若有上佳江流“活水”,坡翁自然更不辞劳苦。这首诗就描述了汲江之行,出城路远,夜行不易,但兴味盎然,这是他有记载的第三个夜半携瓶处。

“汲江”只能是北门江,当时称为“大水江”,当时的儋州治所中和方圆十余里再无别的江。乘夜,想是白天江水因人活动不免染浊,夜晚则浊气荡尽,满江净水;深清,清指水,深指河床,可知那时的北门江河床深窄,河岸规整。“大瓢贮月”是神来之笔,把清水连同映照着的明月,大瓢轻轻舀起,归入“春瓮”,存着慢慢喝。

能被坡翁入选烹茶,饮而陶醉,那江水可知何等清澈纯粹。这条清江,得益于未受破坏原始森林的普遍覆盖。

明清两代儋人诗作不少,但效法坡翁汲江之雅,却未见。

大江桥记事

坡翁居儋有不少好朋友,其中富传奇色彩的是福建泉州人许钰:“精于《易》《书》,论灾祥有验。苏文忠公喜与谈论,往来甚密,每以醴饮公。”

许钰久居儋州,富而乐善,其时年近九旬。其子许康民在坡翁北返三十年后,全资捐建了军治通往儋北乃至琼管驿道上史无前例的大石桥。

桥名“大江桥”,长十三丈半,宽一丈余,高二丈半,按宋元每丈约合现代3.12米折算,就是42余米长、4米左右宽、跨高近8米。为保证质量,特从泉州老家请来专业队施工两年,所费不菲,可能是宋代海南工程量最大的石桥。

受限于技术和财力,此前儋州大江一直没有建桥记载。从苏东坡诗“小邑浮桥外,青山石岸东”可知,有条摇摇晃晃的木板浮桥,大水一来就不管用了。

“大江桥”竣工于建炎己酉(1129年)。其时秦桧专权,海南“五公”中的胡铨和李光,以及曾受赵鼎力荐、立下抗金大功的知枢密院事折彦质,这些历史名人都陆续被贬到昌化军。人以群分,他们又都与许康民成为好友,坡翁临别赠许老的一只茶盂,许康民转赠折彦质,后者咏诗,不胜感叹。

石桥为儋民圆了千古一梦,满城欢欣。胡铨等也很感奋,他为桥北配建的“问汉亭”题了匾,李光在七夕之夜“杖策登亭”,赏景赋诗,折彦质为撰写碑记,留下了该桥的历史数据。桥很坚固,两个半世纪后的元末(约1360年代),才在社会大动荡中被洪水冲毁。

明初洪武三年(1370年)再建大江桥,桥长增至二十丈半。按明代“营造尺”折算,即约65.6米,比宋桥长了一半,几十年后又被冲毁。

此后是不断重复的故事:正统年间(1435—1450年)、成化年间(1464—1487年)、嘉靖九年(1530年)、万历十八(1591年)、四十三年(1616年)一再重建,又都被冲毁。其中万历十八年的“掇魁桥”长度达到三十六丈,即115.2米。

有明一代270余年,大江桥六修六毁。一城精英、一城财富,就这样陷入与洪水的反复搏杀,极悲壮。

东坡墨法事

据比坡翁年轻的同代人何蘧记载,坡翁居儋请来墨师潘谷做墨:“每笏用金花胭脂数饼,故墨色艳发,胜若丹砂也。”墨上还压模“铭曰:"海南松煤,东坡墨法"。”

苏东坡居儋是在北宋晚期。当时浅丘台地到处是森林,村镇乃至军城也只是个略大的林窗,坡翁卧床帐边一不小心就搜出“升余”白蚁。军城以东及以南都是连片松林,远郊更多,以优良的南亚松为主,现代还留存松林岭、松鸣、松涛等地名。

潘谷一生制墨,极负盛名,其作品有被誉为“墨中神品”者。海南松材质优良,“东坡墨法”优质优名,儋州墨很快大受欢迎,提振了地方经济。坡翁也重视种树,曾在《东坡杂记》等著作中总结过松树造林的技术要点。

由于经济发展,农耕文化圈扩大,三十年后的李光,见到军城外“根盘厚地干参天,护养龙髯几百年”的松林已被伐不少,林地成为农田。“父老云往年自报恩寺西行,皆松柏林也……今唯十里外尚有之,三十年后无复种矣。”这是生态变迁的第一份目击记述。

始自坡翁诗句的近千年历史记录,是海南环境变迁难得的系列数据样板,它无言地证实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设想,不妨在北门江大桥两头各添景点:南端是“坡翁携瓶夜汲江”石像,北端重现“问汉亭”及胡铨、李光、折彦质等人庆贺大江桥落成的群像。这是真实历史场景,既可重现我们曾有过怎样的绿水青山悠久文明,又可警示我们:必须牢记先贤对维护生态文明的这份“天启”。

【本文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菲律宾研究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文中数据参考了海南古代方志相关资料,以及司徒尚纪《海南岛历史上土地开发研究》、颜家安《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等著作。】

新闻推荐

海垦广场推出多项活动迎中秋

本报海口9月9日讯(记者夏贞吉)近日,海垦广场举办2019海南中秋文化节暨爱心扶贫消费集市活动。该活动主题为“迎中秋,助扶贫,促...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