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两千年调声古韵悠扬唱新歌
夜幕初降,儋州市木棠镇神冲村海边的一片空地成了天然的舞台,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每周至少在这里聚会一次——唱调声,中秋节前后更是日夜歌声不断,处处皆是舞台,儋州成了歌的海洋。
月圆之夜的调声在热情的男女集体对唱中拉开帷幕。木棠镇昌兰村39岁的何伟喜是男队的“调声头”,他带领20名队员率先上场,他们手勾手一字排开,左右晃耸肩,双脚也配合手臂摆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笑容。从儋州市新州镇专程赶来的郑锦月带领女队也大方地唱了起来。
不需要任何音乐伴奏,仅凭人声原音,调声唱起来豪壮奔放、热烈明快、韵律优美。
儋州自古就有“诗乡歌海”之称。“儋州调声发源于西汉中后期,盛于唐宋,两千多年来一直流传于民间。”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晓平介绍,作为一种稀有民歌,调声仅流传于儋州一地,兼具竞技和娱乐性,已在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调声以儋州方言进行男女对唱,最少不低于十人,人数不设上限,男唱女答,时间不限,以“唱倒”对方为止。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和大年初二,农村地区调声者动辄上千人,儋州市区中兴大街曾有数万人上街对唱的壮观场景。
“儋州人骨子里似乎天生有诗与歌的基因,无论是乡间老妪,还是黄毛顽童张口就来。”王晓平感慨,调声注重押韵,一唱四句,咏叹的律动使人振奋,从前主要是抒发爱情、寻觅伴侣,如今结合时代特征涌现了很多新歌词。
从晚上八点到十一点,何伟喜和郑锦月两队的对唱几乎没有停过,围观的村民也越聚越多。郑锦月边唱边拉着记者加入调声队伍里,男女两队一齐上台边唱边靠拢,近50人手拉手围成一圈,边唱边逆时针转着跳。
唱完最后一曲已近零点,可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于是男女两队组建了一个60人的微信群,以文字形式继续在群里对歌,也方便下次约歌。
(据新华社海口9月17日电记者凌广志严钰景刘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鸿河马宏新许光伟通讯员吴晓眯)9月14日,儋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依托“路长制”警务机制,在辖区开展“除隐患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