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青年 将阅读变为风尚
对很多爱书人来说,一座理想的城市应该有书店,书店里有永不下架的经典、有不断振奋人心的新视角,还有来来往往的读者,他们共同构成了图书世界的缩影。近日,一场主题为“"90后"书店人谈书店”的沙龙活动在海口举行,记者现场采访了几位“90后”书店人。
作为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90后”既赶上实体书店的“日薄西山”,也赶上了大众将阅读变为风尚的潮流,身处两种“浪潮”之中,海南的“90后”书店人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又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书店故事呢?
用文字记录书店故事
在举行“"90后"书店人谈书店”沙龙活动的前一天,小车显得颇为踌躇,他还没想好作为受邀嘉宾,要分享怎样的心得体会。他本名侯少轩,“小车”是他的笔名,他喜欢书友称他为“小车”,久而久之,大家反倒忘记了他的真名。
小车出生于1990年,老家在陕西。2009年,他考入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对外汉语专业,此后一直在海口生活学习。他仍记得大四那年,第23届全国图书博览交易会在海南举办,那是他第一次逛书博会,琳琅满目的图书令他倍感亲切,于是暗下决心要找份与图书有关的工作。
“那时海南很多书店都是以卖教辅书为主,真正卖人文社科读物的书店少之又少。”2013年毕业后,小车先是去省图书馆工作,后又应聘到新华书店,他很关注海南书店发展,还特地在博客上盘点过海南各市县的民营书店。可如今提及这段往事,小车不由得有点黯淡,“不知道这些书店还剩下几家在营业?”
的确,当年设在明珠广场内的创新书店曾是许多人的回忆所在。繁盛之时,创新书店在省会海口闹市区的主店营业面积有千余平方米,在全省大部分市县都设有分店。而如今,市县分店多已关闭。电商的低价竞争与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给实体书店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书店“寒冬”的形势下,2015年,小车决定用文字记录书店故事,为己为人存照海南的书香光阴。
2015年年底,小车的微信公众号“海南书店故事”正式开张。一开始阅读的人很少,渐渐地开始有了人气,也有不少书友在微信上给他打气。其实每天上完班,人都会很疲惫,小车也不例外。写书店故事,首先自己得是读书人,因此不管多忙多累,他坚持每天阅读,每月都要读8到10本书。
“在书店里工作要熟悉每一本书的位置,顾客问一下,就应该能迅速找到书,说出作者并向顾客推荐还有哪些同类的书值得阅读。”小车说,在浮躁喧嚣的时代,要好好读一本书着实不易,要读懂读透就更难了。他常常在微信公众号上分享读书笔记,推荐一些新书给大家,希望能与书友共勉,一起为生活的城市增添一缕书香。
最熟悉的陌生来客
连续好几个月,海呈书店海甸城店店长张子怡每天都会见到一位来看书的男子,他背着一个包,看起来三四十岁,人少的时候,他坐在椅子上,人多的时候,干脆就捧书席地而坐。他喜欢读文学、历史类书籍,一呆就是大半天,看书看得如痴如醉。
虽然从未与这位男子交谈过,但每当张子怡看着他,都会在心里默默猜测他背后都有哪些故事,是像金庸笔下的少林寺的扫地僧?还是书写了《在路上》《达摩流浪汉》《孤独旅者》等伟大作品的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呢?
书店里遇见的人,总是会让张子怡联想到那些写书的人或者书中的人。她说,凯鲁亚克流浪于美国、南美洲、欧洲,没有钱支付旅费,他会做苦力,一直不停地走,不停地写,正是如此,他才在生活无意义的废墟上,看到从内心深处发出的耀眼光芒,才能明白内心深处的慷慨,而他书中宣扬的自由上路、追求理想与爱的理念影响了一代青年。
“有一次我发现有位顾客也喜欢《皮囊》,两个人就聊了很久,越聊越投契。”张子怡的同事大猫虽然只有29岁,却在书店工作了7年,是位资深书店人。他很喜欢蔡崇达随笔集《皮囊》,书中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使大猫想起他在文昌乡下的老家,但他没想到在书店找到了知音。
“这就是实体书店的魅力,这种交流与互动是在网上买书替代不了的。”在大猫看来,书店并不仅仅是一处卖书的商业场所,更是一处理想主义者营造的乌托邦,可以逃离日常生活的逼仄,点亮自己的精神,遇见思想上的同道。
醉翁之意不在“书”
26岁的儋州小伙曾文博在海口国新书苑工作才一年,就赶上了国新书苑破天荒的一件喜事——有情侣要在书店办婚礼。他开心地告诉记者,这既是他遇到的第一个在书店办的婚礼,也是他在工作的书店迎来的首场婚礼。
他说,两位新人当时用了30多天的时间来筹备婚礼,除了婚礼仪式环节,这场婚礼还包含两位新人的诗歌摄影展以及彝族儿童绘画作品义卖展,因为新娘曾在四川西部的大凉山支教。
“他们因爱相遇,在人生最特别的时刻,还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四川西部的大凉山,了解当地彝族地区孩子们的困难,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曾文博表示,虽然这件事跟图书无关,但是这种生活方式令他感到很温馨浪漫,每次想起来心都是暖的。
“比起来书店读书,现代人来书店更像是一种时尚生活方式。”朱睿智生于1992年,他从小喜欢去新华书店看书,每有畅销的小说,他和小伙伴们都是利用节假日在书店一口气读完,“书店没有板凳,我们都是坐在地上看。”
如今朱睿智在海口知和行书局工作,也成了一名书店人。他说,现在的孩子喜欢来书店写作业,书店更像是时尚休闲文化空间,有些白领周末也爱来书店点杯咖啡看书,有种醉翁之意不在“书”的感觉。
“现在的书店经常会不定期举办阅读沙龙,不仅可以聚拢人气,也可以让一些小众的并不热卖的好书经过口口相传脱颖而出,同时推出各类文创产品,从书签到手工的日记本,从宣纸做的信笺本,到释放出孤独感的独立音乐光盘,满足顾客的个性需求。”朱睿智表示,从2016年起,海南不仅各类书店开始遍地开花,书店的功能也开始多样化。
“一方面由于国家发布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另一方面阅读之于大众由习惯变为风尚、商业布局也需要文化来装点吧。”从小时候去实体书店“蹭书”,到大学用手机看书,再到身为书店人开始花样百出“抢”读者、“抢”人气,朱睿智由衷地感慨,海南的书店故事真是越来越丰富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林晓君通讯员盘宝盛“垃圾不落地,儋州更美丽……”24日下午,一辆垃圾运输车驶向儋州市东风路。听到车载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