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检验营商环境成色
■张永生
患难见真情。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的八条措施、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的七条措施、优化审批服务的八条措施;五级书记齐抓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党员干部主动找上门,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海南省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有序有力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为企业勤下“及时雨”,让企业吃上“定心丸”。
应对疫情影响,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是对治理能力的检验,也是一场营商环境的比拼。企业有困难,发展受影响,“看得见的手”及时“帮把手”“拉一把”,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尽快渡过难关,也能为地方长远发展“留后手”。措施实打实,细节做到位,服务到心坎,不仅能为企业复工复产创造条件,也能让企业坚定对地方未来发展的信心。海南省的相关实践,生动地说明了这些。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无止境。当前,随着企业复工复产潮的来临,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推动企业需求与政策供给的精准匹配、高效转化,让“及时雨”下得更透、更到位,显然是摆在治理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把脉需求,十分重要。春江水暖鸭先知。复工复产还存在哪些客观难处亟需解决?各种服务中还有哪些细节需要改进、完善?政策落实是否存在“最后一公里”现象?这些问题,企业感受得相对深切,认识得也相对透彻。沉下去,摸情况,察实情,才能号准企业需求的“脉搏”,找到解决问题的“靶向”。对情况了然于胸,对问题心中有数,才能拿出更多有效、管用的措施,问题解决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如儋州市安排联络员驻点服务企业,上门“问诊”,专门解决重点项目复工难题,值得借鉴。
精准施策,同样必要。浇花要浇在根上。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面临的困难各异。有的可能是缺原料,有的可能是人手紧张,有的可能是资金一时周转不开,有的可能是上下游企业尚未协同复工,还有的则是兼而有之。对于这些问题,解决起来无疑需要因业施策、因企施策,最理想的是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才能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事实上,也只有“精准滴灌”,才能让各种政策“营养”发挥最大效果;反之,“大水漫灌”看起来声势浩大,实则效果有限,应当竭力避免。如海口国家高新区针对企业复产和项目复工存在的物流、资金、市场、人员和上下游配套等5个方面问题,分类施策提供精准服务,即是一个例子。
复工复产,检验营商环境的成色。该出手时就出手,推出更多有温度、有力度的服务举措,持续为企业纾困助力,为复工复产护航,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必将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海南投资兴业,为加快建设自贸港作贡献。
新闻推荐
▲王克祥珍藏的一张照片2011年5月25日郑邦京翻拍▲1950年3月6日,解放军登陆儋州白马井超头海滩,揭开了解放海南渡海作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