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吉贝布(散文)
■李公羽
编者按:自古以来,多个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海南岛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海南岛的开发建设,民族成分迅速增加,各民族融入一条中华血脉,同呼吸、共命运,用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海南独特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今天,为了弘扬海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值此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启航之际,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与海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推出以海南“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海南民族文化"七个一"(诗歌、散文、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剧本、歌曲、摄影作品)作品征集(全国范围)活动”,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为挖掘、丰富、提升海南民族文化添上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本期起,本版将陆续刊登来稿中的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北宋元符元年(1098)岁末,某一天的傍晚,一位黎族青年背负着一大捆木柴,向昌化军城走来。在广南西路昌化军治(今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镇)城外,路遇正从城里走出去的苏东坡。黎族青年看到迎面走来的这位老先生,穿着一身书生的服装,与岛上居民的着装风格差别太大,极不协调,甚至有些好笑。他与东坡四目相视,却无言以对。因为他们各自不同的语言体系限制了情感的表达。年轻人用两只手的手指互相弹击着,显出他的焦虑。东坡先生大概感受到黎族青年急于表达的崇敬和关爱,很欣慰。随后,年轻人将身上披着的吉贝布取下来,一定要赠送给先生,那眼神和语言中所表达的,大概如是:这里海风大,今年冬天冷。有幸并且有趣的是,东坡先生用精彩细致的笔触,为我们记下了这样一个动人的场景:
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独完。
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
生不闻诗书,岂知有孔颜。
翛然独往来,荣辱未易关。
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
问答了不通,叹息指屡弹。
似言君贵人,草莽栖龙鸾。
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
两广、海南、云贵等地区少数民族同胞,最迟在汉代就已掌握棉纺技术。海南岛则因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与黎族同胞的勤劳聪慧而领跑中国棉纺织业。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当时对于海南岛民的认知:“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女子桑蚕织绩……”有着“桑蚕织绩”传统技能的海南岛女子,并不满足于“桑蚕”类的织绩原材料,而是不断开发新的纺织资源。
清乾隆元年进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五礼通考》中,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他在“岛夷卉服”下注:“卉即花也,乃木棉之正名。后人知自六朝时传种中土,故所在多有不知,禹时岛夷已制以为服,故特别之曰卉服。而取其木棉之精者为织贝,以入于贡篚也。”秦蕙田认为:故所在多有不知,禹时岛夷已以木棉制以为服。只因远离中土,人多不知而已。
以“岛夷”特指海南,古已有之。“卉服”应为色彩斑斓之衣,亦有考据。在棉花大规模种植并用于纺纱织布之前,木棉纺织衣物的绚丽色彩是前所未有的,因而给人们以极深的印象。这在东坡先生与子苏过贬谪海外时的多次记述相符。
东坡在海南,“食芋饮水,以著书为乐”,完成经典著作《书传》《易传》《论语说》。《书传》是他以毕生智慧与感悟对《尚书》的诠注。东坡《书传》卷五《夏书·禹贡第一》中,他为“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作注:“南海岛夷,绩草木为服,如今吉贝,木绵之类,其纹斓斑如贝,故曰织贝。《诗》曰:"萋兮斐兮,成是贝锦"。”这是我们现在可知北宋时对此句最为具体的解读。《诗经》中已经有记载:萋(qī)、斐(fěi),都是文采相错的样子。贝锦,即织有贝纹图案的锦缎。东坡所记“纹斓斑如贝,故曰织贝”,应是可以充分相信的。
秦蕙田《五礼通考》中即已明确肯定了东坡先生的这一论断:“苏氏曰岛夷绩草木为服,如今吉贝木棉之类。”
东坡再贬海南,幼子苏过随父谪居儋州。苏过自记:“其初至海上,也为文一篇曰《志隐》,效于先生前。先生揽之曰:"吾可以安于岛夷矣"。先生因欲自为广志隐,以极穷通得丧之理焉。”东坡看到小儿已有如此成熟的心态,放心地表示:我可以安心居于海南岛上了。
苏过《斜川集·志隐》中记录:“苏子居岛夷……其民卉服鼻饮,语言不通……岛夷绩草木为服,如今吉贝木棉之类。”苏过证实:北宋时海南居民即着卉服。卉服应是彩色棉布所制衣物。
苏过在《志隐》中还记有:“儋耳者,又在二广之南,南溟之中。其民卉服鼻饮,语言不通……海气郁闷,瘴烟溟蒙。”
苏过在儋州期间所作《冬夜怀诸兄弟》有:“我今处海南,日与渔樵伍……舟居杂蛮蜑,卉服半夷虜。”
东坡《书传》所记还有:“厥贡漆枲絺纻,贡此四物。”东坡注为:“厥篚纤纩,细绵也。”北宋之时,可以生产“细绵”,而形成品牌用以上贡的,即应是东坡在海南所记的“吉贝布”。
关于此类以木棉“吉贝”制成的“卉服”,海南官修志书等史载不绝。
清代著名学者何焯、陈鹏年通经史百家之学,为首编修《御定分类字锦》卷四十九专有“布帛”一章,所载详实,所注明确:“王桢《木棉图谱序》:木棉产自海南,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其幅疋之制,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可见,产自海南的木棉织品,已以其幅疋宽阔、茸密细实、轻便保暖,可与此前任何丝织品相媲美,而“服被渐广”,深受官民喜爱。
彭元藻修、王国宪篡《中国方志丛书·广东省儋县志》记有:“木棉花,正月发蕾,似辛夷而厚,作金红、浅红二色。蕊纯黄,六瓣,望之如亿万华灯,烧空尽赤。结子如酒盅,老则坼裂,有絮茸茸。土人取以作裀褥。《泊宅编》云:木绵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海南蛮人织以为巾,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谓白叠布也。”
元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王祯较早研究我国南方农学。中国17世纪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业科学巨著《农政全书》中记载了王祯在《木棉图谱叙》中所说的一段话:“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名曰吉布,又曰绵布。”
清巡抚广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郝玉麟等监修《雍正广东通志》载:“木棉树大可合抱,高者数丈,叶如香樟,瓣极厚,一条五六叶,正二月开大红花,如山茶而蕊黄色,结子如酒杯,老则坼裂,有絮茸,茸与芦花相似。花开时无叶,花落后半月始有新绿。其絮土人取以作裀褥。”此志另记黎家妇女情状:“常露其膝,椎髻跣足,挿银铜钗,花幔纒头腰,戴藤六角帽,妇人高髻,钗上加铜环,耳坠垂肩,衣裙皆五色吉贝,无袴襦,多系裙,四围合缝,从足而上至腰而系之,名曰黎,戴花箬笠,文领露胸。”“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花,称为黎锦、黎单及鞍搭之类,其工多精。”所载“衣裙皆五色吉贝”,“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花,称为黎锦……”十分精准、细致。
能够孕育出著名“红色娘子军”的海南岛,自古以来就有劳动妇女勇敢、智慧、勤劳的传统。古代黎族女性,自孩提时代就开始学习织锦,年及耄耋,终生不缀。采摘与纺织,即是黎族妇女日常劳动的全部内容。一代代相传,而又一代代融入自己的智慧与情感,不断推动着纺织、印染的技术进步。棉织产品,逐步从原始的实用价值,融入丰富的民俗、奇异的观赏等元素,上升到超常的审美价值,以至于织锦产品成为贡品,成为中原帝王的珍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明珠。
作为海南岛特定历史、资源、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以木棉纺织为布,精品吉贝布传承为今日黎锦,已经成为黎族文化中极为灿烂的一页,至今愈加辉煌。(本文有删节)
链接
海南省民族文化“七个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投稿方式:邮件主题和作品命名统一格式,格式为“体裁类别+作品名称+姓名+电话”。
投稿邮箱:
hnqgyzj@163com。
具体详情请登陆海南日报客户端及南海网“海南民族文化"七个一"作品征集活动”专题了解。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崇育)6月4日,海南廉政网发布消息,洋浦、儋州2名干部严重违纪违法被处分。日前,经洋浦工委批准,洋浦纪工委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