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夏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登革热(灭蚊除病,预防登革热)
●什么叫登革热?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由蚊子叮咬人传播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临床上可分为四个血清型,各个型都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导致出血、休克。
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祸首,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海南省主要是白纹伊蚊。发病季节与雨季有关,5-10月份是海南省流行季节。
●“花斑蚊”的生活习性
“花斑蚊”喜欢在静止的清水中产卵,例如家中的水缸、花瓶、阳台花座积水、室外废弃的缸罐、一次性餐具、轮胎以及竹筒、树洞等积水容器或阴暗潮湿的场所等。“花斑蚊”白天叮咬人,高峰在早上8-9时及下午5-6时。
●登革热的传染途径
当人被带登革病毒蚊子叮咬后,病毒会通过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发生感染。如果患者在该病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约6-7日)被咬,病毒会进入蚊子体内繁殖,10天后,带病毒的蚊子再去叮咬人而继续使更多人发病。伊蚊可长期携带病毒,具有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的双重作用。病人与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登革热不会经由人传人。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患者多以突发高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眼球后痛、关节和肌肉痛;发病后3-4日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恶心、呕吐、轻微流牙血和鼻血等症状。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出血、休克。
●预防登革热灭蚊是关键
避免蚊子叮咬;杀灭成蚊;清除蚊孳生地。春夏季应注意开展防蚊灭蚊活动,预防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传染病,如登革热、乙脑、疟疾、寨卡病毒病等,灭蚊的重点是清除蚊孳生地。
●清除蚊孳生地防止积水主要措施
清水养殖植物改为泥土养殖。
定期清洗积水容器,如花瓶、花盆碟、废旧轮胎等。
把废旧空罐子、瓶子、一次性饭盒等容易积水器皿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保持所有渠道畅通。
对水养植物富贵竹等花瓶内的水应5-7天换一次,并冲洗植物根部。
贮水的水桶、陶器、排水水槽每5-7天清理换水一次。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遵照包装使用适当的份量。冰箱底部的水盘应每星期清理一次。
若被蚊虫叮咬并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避免蚊虫叮咬,以防家人和朋友感染;尽量避免外出活动,如外出必须使用驱蚊剂,穿浅颜色的长袖衣裳和长裤;住所要安装纱门和纱窗,避免蚊虫入内。
●如何使用驱蚊剂?
将驱蚊剂喷、涂抹在头部、四肢等裸露皮肤处,特别是耳后、颈部等部位,要避免药物进入眼睛和嘴里。一般室外环境间隔2-4个小时涂抹一次驱蚊剂。一般具有我国农药登记证的商品驱蚊剂可以用于婴儿,但不要用于小于2个月婴儿。
●蚊虫叮咬后如何处理?
一般蚊虫叮咬的处理主要是止痒,可外涂清凉油、风油精等止痒、抗炎。如果发生局部肿胀、感染,及发热、皮疹等症状,须及时去医院就诊。
●感染蚊媒传染病后,如何避免传染他人
手足口病(养成良好习惯,远离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手足口病临床特征
发病早期有点像感冒,急性起病,发热,一般为38℃左右,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同时或1~2日后手掌或脚掌处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有时也会出现在臀部或膝盖处。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壁厚,疱内液体较少。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
●个人预防措施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勤洗澡。
喝开水、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教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预防手足口病15字口诀
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
供稿人:儋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儋州市那大镇卫生院)
新闻推荐
就离家门口十几米远,孩子再也没回来大雨浇塌挡泥墙砸倒8岁孩子警方介入,建墙方与受害者家属正协商解决
某木材厂倒塌的挡泥墙。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6月28日讯(记者李绍远文/图)6月27日下午,儋州下起了大雨,17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