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吴典与“师恩桥” 沧桑古桥报春晖

海南日报 2020-12-12 07:12

海口城西镇美元村的吴太史公桥。张期望 摄吴典画像。海口新坡镇潭丰洋湿地古石桥。李幸璜 摄

■本报记者张期望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古语,道出古人的尊师理念。所以在史书中,有诸多关于学生以各种形式谢师恩的故事,为老师修桥铺路,造福一方百姓,即是谢师恩的一种。

在海口琼山那央村,有一座“吴太史公桥”,就承载着清乾隆年间海南清代进士吴典和私塾先生周继才师生之情。为方便老师周继才到府城教书,吴典一共为他建了三座桥,除太史公桥外,还有个钱渡桥和崩桥。如今,虽然个钱渡桥已被公路桥代替,崩桥遗址位置无法考证,但吴太史公桥依旧保存完好,见证了200多年前海南人尊师重教的美德。

1

吴典为恩师修建了三座桥

那央河发源于南渡江,也止于南渡江,与南渡江在那央村几乎平行,吴太史公桥就在那央村,紧挨着南渡江,相距不到一公里。从海口新大洲大道右拐上铁龙路,沿着南渡江前行不到两公里,再右拐前往那央村宫主庙村道,站在上世纪90年代新修好的精卫皇桥上,可以看到这座吴典为恩师周继才修建的桥。

这是一座三孔石板桥,四周已经被菜地包围,除了窄窄的石桥板外,桥两端和两个立在那央河上的桥墩上都长满了杂草。方形石块砌筑而成的桥墩,至今没有变形;长条石板铺设桥面,依旧坚固可以通行。一段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水渠与其并行,基座就安放在古桥墩,同样保存完好,足以证明桥墩厚实耐用。

在离桥不到200米远的地方是一座宫主庙,至今留存着一块写有“吴太史公桥”5个大字石碑,落款时间为清乾隆年间。“20世纪60年代石碑被推倒,后来被村民搬到宫主庙内了。”在那央村宫主庙内,今年70多岁的村民吴清新称,吴太史公桥曾是那央村村民出行必经之路,桥下也是他们年少时玩耍之地。

据了解,吴太史公桥,因附近自然村名为文斗村,民间又俗称为“文斗桥”,今年已经被列为海口市重点文物。据测量,吴太史公桥全长20余米,宽1.7米,水面以上高约3米。呈橄榄状六方造型桥墩均用规整石块错缝垒叠,纵长4米,横跨1.8米,墩间距离2.7米。

除了吴太史公桥外,不到两公里远的滨江路上,还有一座吴典为恩师周继才修建的“个钱渡桥”,只是该桥如今已经被公路桥所取代,但这座公路桥桥碑上名字依旧是“个钱渡桥”,甚至在高德地图上都可以搜索得到。桥处于那央河跟南渡江交汇处,水面比较开阔,可见当年个钱渡桥规模并不比吴太史公桥小。

“崩桥的具体位置目前还没有确定,应该都在那央村至府城一带。”据海口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桥都是为了方便老师前往府城教书而建的。当时,这三座桥建成之后,不仅方便了老师,也方便当地民众出行。

2

遇恩师顽劣少年得以成才

府城地区自古就是琼台福地,人才辈出,吴典是其中之一。1740年8月,吴典出生,在家中排行第二。据《琼山文史资料》记载,10岁的吴典虽顽劣却又聪颖过人,名闻府城地区。幸得塾师周继才耐心教导,吴典刻苦攻读,学业大进。1754年,吴典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

1765年,26岁的吴典遇到对他的科举之途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物——时任广东学政使的翁方纲来琼设考,选拔人才。据说翁方纲览其文后惊叹道:“虎子有食牛气!”于是,吴典有幸成为拔贡。这年8月,吴典第一次跨越海峡,参加广东乡试,中试举人。1769年,而立之年的吴典,赴北京参加礼部的己丑科考试,他不负众望,殿试名列二甲第47名,赐进士出身。

1773年,清乾隆皇帝启动编纂《四库全书》工作,当时担任翰林院编修的吴典被选拔参加编纂工作,成为唯一参与编纂此书的海南人。1782年2月,与其他出色的编纂者一样,吴典被“赐宴文渊阁”,赏《文渊阁赐诗》、笔10管、墨10笏、龙尾砚一方、玉如意一柄、文绮10副、龙缎二匹(为父母各制衣一袭)。据吴典后人介绍,吴家至今流传《赐派诗》就是由吴典获赐而来的。吴典一生除了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外,还参与了《国史》编纂和《永乐大典》的补编工作。

这个曾经的顽劣少年高中进士之后,念念不忘恩师和家乡的人,开始不遗余力奉行善行。1771年吴典第一次回乡省亲时,曾协助其父吴必位、其叔吴必禄募捐白银对家乡的雁峰学社进行一次大规模修复。吴典在京任职时,他与海南同乡好友、进士王斗文等联络琼籍在京人士,在北京筹建了琼州会馆,为海南人建立一个立足京城、扩大对外交流重要落脚点。1787年,吴典在家居丧(其父1784年去世)期间,不仅出巨资为恩师周继才家乡邕阳村(今那央村一带)修建三座桥,还在海口白沙坊新建宜人东桥、西桥两座。

3

恩师周继才为名门之后

能把一名顽劣少年培育成一名俊才的周继才,其实也是名门之后,是海南渡琼始祖周仁浚的29代裔孙。据周氏宗亲2000年印发的《海南周氏宗谱》记述:周仁浚原籍河南汝南,是北宋开宝年间(968-976)平定岭南的有功之臣,后被任命为琼州府知府,为周氏渡琼的始祖。

周仁浚上任后,爱才用贤,甚至上书朝廷,请求起用前朝南汉的官员骆崇璨等人担任儋州、崖州、振州和万州的知州,得到了朝廷的应允。任职期间,周仁浚爱民如子,为官清廉,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制订施政方略,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因而深得百姓拥戴。

据周仁浚37代裔孙周宗茂介绍,周仁浚离任后,并没有返回内地,而是选择留在海南。先是住在府城的甘蔗园,后来又迁居府城南部“上那邕”(现那央村一带),不久后又移居今龙塘镇一带。

“从族谱到居住地,可证明周继才一直居住在周家在海南的世居之地,并深受海南周家家风影响。”周宗茂称,在良好家风的影响下,周继才成为一名育人有方的私塾先生,并将一名顽劣少年启发培育成俊才。

链接

与功德事有关的

部分海南古桥

在海南古桥的历史里,与功德事有关的修桥故事同样比比皆是。在海口府城东南30公里的陶公山下,也就是今天的三十六曲溪上,曾有一座博拦桥。原本这桥又小又窄,遇流急时总有渡河者溺死。清朝道光十一年,当地的陈传敬、杜庄、杜宗元等人一起改建,建成后高八尺,长三丈二尺,有三座水门,并砌在六丈石路,人车都能通过,于是这座桥和几位的善举便流传为当地的佳话。

康熙《琼州府志》中记载,儋州“登东桥,东郭外。明嘉靖四十年,训导刘都修。”“迎恩桥,州北半里。旧以筏渡。明成化间,知州罗杰以石建桥。”“新小江桥明万历二十九年,吏目林五伦创修。四十二年,知州曾邦泰重修筑固。”

在文昌紫贝岭下的信用桥,原名太平桥。明代文昌人陈是集赶考时和嫂嫂行至太平桥,嫂嫂跌入河中,陈是集立誓“吾若得中,必修此桥。”后来陈是集中了进士外出为官,在返乡后信守承诺捐资修复了太平桥。

新闻推荐

《怪鱼物语》《随风飘散》亮相 一部讲述鱼类大规模灭绝,一部关注女性

《怪鱼物语》海报《随风飘散》海报扫码购票请认准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官方唯一购票平台淘票票本报讯12月5日,第三...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