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佳节词话打边炉

海南日报 2019-01-28 08:07

打边炉岁末年初,号称“没有冬天的海岛”此时也是有冷意的时节。一碟热乎乎的荤菜上桌不久就变成了凉菜。因此,打边炉便是人们最喜欢选择的吃法。连日来,儋州那大镇上稍有点名气的火锅城座无虚席,想去打边炉的,若不提前订座,临时去根本就找不到座位。

打边炉,源于广东。据《广州语本字》解释,因置炉于人的左右,即人的旁边。人守炉边,将食物边涮边吃,所以叫边炉。海南建省前属广东管辖,海南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受广东影响,至今,依然保留这个传统。

我接触打边炉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每年的冬季到来之前,父亲就将伴随他多年的红泥炭炉打扫卫生,提前买好“京炭”(广西陆川一带的务工人员在光村乐环岭用荔枝木烧成的木炭,当地人叫京炭),打边炉当天,父亲一大早就去食品公司买回肉片、海鲜和菠菜、艾菜等食物。到吃晚饭时分,先把燃烧的火炭夹在京炭中间,再撒上一把盐,用扇子扇风,待炉火烧着,把炉子放桌上,端上泥瓦锅置于炉上煮。锅里水滚后,放进一些大蒜、芹菜、萝卜和少量的枸杞做锅底。再把经过酒、生粉、香麻油、生姜和鸡蛋清腌制好的肉片放进滚烫的汤锅,稍煮几分钟就可以吃了。那个年代,物质条件有限,肉片很少,父亲总是把好东西夹给我们吃,并借打边炉的机会,把中国五千年文化许多经典故事跟全家人娓娓道来。“桌上教子”成了我们家的传统家教,一直沿用到今天。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电饭煲的问世,用泥炉灶烧炭打边炉已成为历史。在广州读大学那几年,冬天的气温比海南冷得多,打边炉成了我们海南同学的“首创”。我们宿舍离市场很近,市场的物质也比较丰富多彩,牛肉、罗非鱼、西洋菜、空心菜和芥蓝菜是我们打边炉的主要内容。每当周末下午,大家凑好钱后进行分工,女同学负责到市场采购食物,男同学负责烹饪。到了吃饭时候,香喷喷的气味在整幢宿舍楼迅速散发,大家围着锅边吃其乐融融。来自广州、佛山、湛江的同学经不起这美味佳肴的诱惑,纷纷过来“入伙”分享打边炉的乐趣。

其实,打边炉不止流传于海南和广东。北京、四川、重庆、贵州等地都有这个吃法,这些地方的人管它叫“吃火锅”,至于火锅的用料,那是各有各的招数,各有各的绝活。重庆、四川、贵州的火锅,基本上是辣字当头,尤其是重庆的火锅,锅盖一揭,锅里浮在汤面上的全是厚厚的碣红色辣椒和一粒粒的花椒,作为南方人,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能把你吓出汗来。

北京人吃火锅最出名的当数“涮羊肉”。进入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出差去北京,朋友请我去一家老字号店吃“涮羊肉”。店小二端上一个黄铜锅,锅的燃料也是烧炭的,我有点诧异,那位朋友明白我的意思,便讲述了用黄铜锅涮羊肉的历史:传说“涮羊肉”之名为元世祖忽必烈所赐。当年忽必烈统帅大军南征时因战事紧迫来不及吃饭,聪明的伙夫手脚麻利地切了一些薄羊肉片,放入沸水锅中涮了几下,送给忽必烈吃。忽必烈吃完出征,旗开得胜。在庆功会上即兴给此吃法命名“涮羊肉”。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对“涮羊肉”更是情有独钟。据记载乾隆四十四年8月至9月一个月内就吃了各种火锅近70次,乾隆也曾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共用了1550个火锅,五千多老人大臣一起涮。第一次听到这经典的故事,我的食欲大增,边吃边细品。还能感受到浓浓的老北京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新闻推荐

毛万春参加儋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扬务实肯干精神 狠抓贯彻落实

本报海口1月27日讯(记者刘操)1月27日上午,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各代表团分组审议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毛万春代表参加了儋州团的审...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