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周恩来在西联的那些暖心事

海南农垦报 2019-02-01 08:45

根据国家建设的急切需要,1960年1月,时刻牵挂着橡胶事业发展壮大的周恩来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橡胶生产的指示。

2月9日,周恩来又来到全垦区最早建立的农场——西联农场。这时正是西联农场和全垦区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这些创业者们每天只能分到二三两米,要靠上山挖木薯、摘野果、采野菜充饥;水肿病流行,饥饿威胁着他们的生命,有的倒下了,剩下的人面对每时每刻都可能到来的死神的威胁,仍咬紧牙关,为新中国橡胶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默默无闻地奋战在莽莽胶林中。

在这艰难的时刻,周恩来带着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与问候,来到这些创业者身边。他深为新中国植胶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在茅屋里、田畴间,不厌其繁,一次又一次地紧握他们的手,一遍又一遍深情地说:“你们辛苦了!……”

人们看到,周恩来在握手时,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眼总是友善而专注地看对方。对他来说,这是信条,对人就是要尊重。而表达尊重的标志,就是在自己的眼睛中要有这个人。周恩来这种待人以诚的风姿,深深地打动了创业者的心。“我们的干部要学会做工作,首先,要懂得尊重人。”这是周恩来的口头禅。

周恩来来到“天任”、“蔡惠”橡胶园。这是儋县(今儋州市)爱国华侨1919年从南洋引种,经过千辛万苦的培育,才获得成功的两个橡胶园。它是新中国发展橡胶的主要采种基地,是新中国橡胶事业的发祥地。

在胶园里,周恩来一眼就认出了3年前在北京会见第三次全国妇代会代表时,曾经握过手的女胶工。他脱口而出,兴奋地叫着“叶娣!叶娣!”

叶娣哭了,在场的许多男女胶工也哭了,他们为一个泱泱大国总理竟能一眼认出在几年前只有一面之交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工感动了!

叶娣,是50年代初从南洋归国后到西联农场工作的8位女侨胞之一。她们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割胶手,是先进割胶技术的传播者。叶娣回国时只有23岁。由于她管理的橡胶树长得又粗又壮,产量名列前茅,因而于1957年9月作为8位女侨胞的代表出席了全国妇代会,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总理。

随后,农场党委书记把割胶辅导员郑红芬介绍给周恩来。周恩来立刻亲热地伸过手去,紧紧地握着,摇动着。心情激动的郑红芬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才好,过了好一会儿,才从嘴里迸出一句短话:“总理,您辛苦了!”“不,是你们辛苦了!”周恩来问郑红芬是哪里人,什么时候来胶园工作的。郑红芬动情地诉说着:自己是个华侨,13岁就在国外跟父亲割胶。后来被殖民主义者抓进集中营。1951年祖国把他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周恩来饶有兴味地听着越说越激动、越说话越多的郑红芬讲述自己的过去。

“现在生活习惯了?”周恩来问。

郑红芬回答道:“习惯了,政府照顾得可周到了,连我们没想到的,政府都替我们办了。”

参观中,周恩来详细询问了橡胶品种、生产情况和产胶能力,以及一个工人每天能产多少胶等等。

郑红芬选了两棵胶树为周恩来作割胶表演。兴致勃勃的周恩来也操起胶刀,请郑师傅教他割胶。

在胶园,周恩来深情地抚摸着那一棵棵历经风霜、刀痕累累、已有40余年高龄的“老祖宗”树,仔细地观看着从割线上汩汩涌出、叮叮咚咚落入胶杯的洁白胶乳,语重心长地说:“橡胶树,我们自己有了,我们要多产胶!我们国家很需要橡胶呀!”“我们国家的建设,要立足于自给,橡胶也是如此。”

接着,周恩来同郑红芬、叶娣、周香等合影留念。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至今一直挂在西联农场的会议室里。

周恩来来到胶乳加工厂,整个工厂顷刻之间沸腾起来。他向工人们握手致意并问好。工人们个个都感觉到周总理手上有一股暖流,流向了他们的整个身心。

周恩来向工厂领导逐一地询问了胶乳厂工人人数和他们的学习、生产、生活情况。

在干胶制片车间,周恩来看到工人在吃力地操作着笨重的压片机,便走近一位工人身旁,关切地问:“能不能改装一下呢?”“能不能搞个电动压片机啊?”“能!”工人回答说。周恩来高兴地说:“那就搞一个啊!”然后,周恩来叮嘱车间党支部书记老陈说:“在各个生产环节,都要尽可能地用机械和电力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话语间,充满了周恩来对工人的体贴、鼓舞和支持。后来,电动压片机仅用10天时间就制造出来了。

离开车间时,周恩来又问老陈:“你们还有什么困难?”老陈说:包装浓缩胶乳的铁桶不够用,影响正常生产。周恩来当即同随行的省、区领导人商量决定后,对老陈说:“一个月内就给你们解决。”就在一个多星期后,成批的铁桶陆续运进加工厂,积压了数十吨的浓缩胶乳的包装问题解决了。

西联农场的创业者用期望的眼神望着就要离去的周恩来,说道:“总理,请您为农垦工人写几句话,不知行不行?”

情绪高涨的周恩来爽快地答应说:“行!”写什么呢?他略为沉思了一下,就挥笔写下了意境深远、雄浑有力的题词:“西联宝岛,南国珍珠”。

周恩来就要离开西联农场了,创业者们觉得时间太短,依依不舍,他们只好把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凝结在送给周总理的一份劳动成果——一瓶洁白的胶乳、一颗精选的胶树种子、一块优质的胶片——之中。

下午,在明媚春色的伴随下,周恩来来到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的所在地儋县宝岛公社,看望为实现中国天然橡胶的大发展而离开城市的高楼大厦,来到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的穷乡僻壤,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知识分子们。

周恩来所到之处,都要询问:“什么大学毕业的?”“来了多久,习惯吗?”学习怎么样?”在简陋的图书馆门前,他称赞自学14种语言,为热带作物科技情报工作作出贡献的翻译何国良“了不起,了不起!”勉励何国良和所有有志于献身中国橡胶事业的知识分子们“好好干下去”。

最后,周恩来又为他们题写了饱含赞美与殷切期望之情的8个大字:“儋州立业,宝岛生根”。

周恩来走了,离开了海南宝岛,但他的谆谆教诲,却一直在中国橡胶创业者脑海中回响,成为激励整个海南垦区广大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千方百计战胜困难,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力量!

(节选自《周恩来与祖国的橡胶事业》史唯/文)

新闻推荐

儋州“山水城市”建设刍议

□生态文明主导的儋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组儋州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良。在此基础上推进的儋州“山...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