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开往记忆
每每开车在路上遇到火车经过,看着前面铁轨的栏杆随着“叮叮叮”警示声徐徐放下,我都缓缓停下车,心平气和地看着,全然没有其他场合受阻时的不耐。火车,似乎自带光芒,就算眼前正经过的这趟其实只是短途从郊区去芝加哥城里,很多人一周五天搭乘它上下班,再稀松平常不过。但火车就是火车,有一种脱离日常的隐喻,一点儿去远方的遐想。
记得那年,才上小学的儿子坐在我开的轿车后座,也是这样停在路上,等着火车从前面的轨道呼啸而过。儿子由衷地发出感叹:“Whoa,whenIgrowup——”(哇,等我长大——),我不觉竖起耳朵听那下面的远大理想-“Iwanttogetonthetrain!”(我就要上这列火车!)他如此高调而真诚地结束感叹。我哑然失笑。从那个爱玩托马斯玩具木火车的小小孩,到渴望搭乘真正火车的大小孩,这就是成长,这就是“孩子你慢慢来”。不过,我很奇怪后来已经搭过越洋飞机的他,为何还对火车如此充满敬仰和神往。
至于我自己的童年呢,火车是存在于电影中的,比如,国产片《铁道游击队》,还有北朝鲜片《火车司机的儿子》。那天跟在硅谷高科技创业的海南中学学弟聊天,生长在儋州的他说:“以前海南人都没见过火车,我小时候坐从石碌到八所的往返列车,见个亲戚马上就返程了,啥都没干,还觉得特满足。那是日本侵华时为掠夺铁矿而建的窄轨铁路,客货混用。”虽然是手机上的文字聊天,但我似乎能亲耳听见学弟兴致勃勃的语气,轻快地弹跳来回于太平洋的两岸,穿梭于岁月的两端,串起家乡和异国,童年和成年。如今,在海南,高铁轻轨已是风一般穿梭于美丽的热带山水。
要说到我第一次搭火车,是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和母亲一道搭京广线到了北京,又从天津南京等地绕了一圈回到广州。其中也有不堪的回忆,比如从杭州到广州,没有买到卧铺票,厕所和行李架上都挤着人。我妈回忆说我当时都傻了眼哭了出来。而记忆最清新美好的一段,是从上海到杭州。夜行列车,对面坐着一对姐弟,男孩高大帅气,高我两个年级。我和那男孩竟然一见如故状,具体聊什么忘了,只记得很开心。车窗外夜色里掠过一丛丛竹子的剪影,而我们似乎话还没说完,车就到站了,有些依依不舍地告别,留下联系方式、邮箱地址。那还是一个没有手机、互联网和微信的时代啊。从此开始上海——海南两地的书信友谊,他曾给我寄来一份大礼物,一本精美的集邮册。而后,作为朝气蓬勃的“八十年代新一辈”的我们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渐渐失去了联系,彼此消失在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能背得出他当年上海家的邮寄地址,上海也去过若干回,只是这个地址,如同世事,已经沧海桑田。
待上了大学,火车就是在歌里了。姜育恒那首《驿动的心》,听了一遍又一遍。虽然那时候归心似箭地回家或依依不舍地返校,搭的都是船,一天一夜漂过琼州海峡。乘船的记忆一般不美好,晕船,夜里冲到甲板上吐得一干二净,抬头茫然看海上一轮寂寥而光洁的月。而那段乘船时光最温馨而柔软的一个记忆是,某回临上船之前,父亲骑着单车一路从府城赶来秀英码头,把我拉回家里,母亲特地将准备好的点心交给我,怕我晕船又吃不下别的东西。多少年后,一想到父亲那个骑车赶路的身影,我都会眼眶湿润。
此外,我和父亲也有着关于“铁轨”的共同记忆。上个世纪90年代初,父亲第一次来美探望,就给我带了一本出版于民国七十六年的繁体字的《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余光中的散文集。余光中是我和父亲都由衷喜欢的作家,而我也不禁要打趣爱书如命的父亲“这是忍痛割爱。”时光飞逝,到了21世纪初,我第一次带儿子回家乡海南。到达海南的第一天,父女俩就在我母亲的摇头嗔怪中,从海甸一溜烟打车去了府城海师,听首次到访海南的余光中举办讲座。据余光中先生说,他和海南第一次的缘分是在1938年,战乱中,母亲带着9岁的他辗转漂流,乘船经过琼州海峡——
说起来,余光中先生也已经去世一年多了,我是在芝加哥看到这则消息的,一时间也觉得一个时代过去了。乡愁除了是一张邮票一道海峡还是什么?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如今的惦念问候都化成了光波,从汪洋大海的光缆中穿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曹飏通讯员洪纬)3月26日上午,应儋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邀请,省检二分院控告检察处处长林华珠出席儋州市学校及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