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立秋:金风最解人间味

海南日报 2019-08-05 08:16

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叶子开始黄,立秋时节,一夜知秋。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海口五源河湿地公园,叶子开始黄。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一只池鹭翩翩起舞,水中倒映着它的影子。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文\本刊特约撰稿张意薇

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黄经135°)为传统二十四节气之立秋。现代气候学通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季节划分的标准,即每五日的平均温度的平均值处在22℃~10℃之间为秋季,而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之后,所以立秋仍要防着“秋老虎”的神威。

不过,从第一片随风而落的梧桐叶开始,大自然已悄然开始向秋天转换。俗谚称:“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由于气温高,农作物在这个时节生长旺盛,很多瓜果蔬菜都在最佳的赏味期。

凉风有信瓜瓞绵绵寄衷肠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时节,不少地方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北方把纺锤状的两头尖、中间大的陀螺称为尜尜)。心思细腻的文人们首先感知到物候的变化。比如,宋人晏几道在凉风初至时起了相思:“金风玉露初凉夜,秋草窗前。浅醉闲眠。一枕江风梦不圆。”柳永也是孤枕难眠,连寒蝉夜鸣都听不得:“金风动、冷清清地。残蝉噪晚,甚聒得、人心欲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是万物归于肃静的一个标志,预示着成熟、丰收,提示着收敛、收获,也含蕴着一种磅礴澎湃的气象。清代海南探花张岳崧在广州越秀山写下了意境阔大、旨趣深远的长诗《立秋日登镇海楼》:“海天秋思早,怀古壮游登……地迥金风到,天高玉宇澄……恋阙思飞舄,摩霄想大鹏。”(阙:宫阙,朝堂所在地。飞舄:可乘以飞行的仙鞋。)诗人不仅用如椽巨笔描画了立秋日登楼望远的壮美盛景,还借用王乔飞舄和大鹏展翅两个典故,将志存高远、舍我其谁的豪情写上了秋日碧霄。

立秋日有很多顺应时序的节俗。比如,为预防飞蝗成灾,立秋要在田野遍插五色纸旗,叫做烧青苗。宋代范成大的《立秋》诗写到:“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或许由于楸树的“楸”和“秋”谐音,从宋元时期开始,妇女儿童就有把卵形的楸叶剪成花样戴在鬓边、胸前或者簪于帽上的习俗,称为“压节序”。有的地方还有佩戴桐叶或者石楠叶来迎接秋天的。比起那一叶知秋、雨落成愁的梧桐,这些植物可谓洋溢着节令转换中的喜悦与欢欣。

至于“啃秋”(或称“咬秋”)、摸秋等习俗都颇有趣味。

“立秋啃秋瓜”,秋瓜多是指西瓜,其它地里丰收的瓜果蔬菜,丝瓜、冬瓜、黄瓜、瓠瓜、香瓜、苦瓜……也都可以应时搬上立秋的餐桌。《诗经·大雅·绵》以“绵绵瓜瓞”起兴,讲述周人先民寻求沃土、延绵繁衍的历史。“瓜”在中国文化中一直隐含着子孙昌盛的祈愿。

“摸秋”,其实就是偷瓜,这项习俗诞生之初就含有渴求子嗣绵延的意思。各地“摸秋”的时间不尽相同,选在立秋夜或中秋夜的较多。比如江南一带的乡间,刚成年的女孩在立秋之夜到瓜田摸西瓜,根据摸到瓜的大小生熟来卜算她日后生养儿女的情况。若摸到饱满甘甜的好瓜,就预示这个女孩以后多子多孙多福气。儿童则把“摸秋”当成游戏,到别人家的菜园里“摸”回几个瓜果,在立秋这天是不算偷的。

膘肥家润至味可寻在人间

立秋时节秋风一起,人们不禁食指大动,不少地方都有“贴秋膘”的食俗。北方一些地方要在立秋日吃面条来追秋膘,齐鲁一带立秋日吃饺子,广东则“秋风起,食腊味”……当然最立竿见影的补法是吃肉。说到大荤,山东的把子肉和甏肉,川鄂等地的粉蒸肉、内蒙的手扒肉、新疆的烤肉串等特色美食都让人垂涎欲滴。京派作家汪曾祺还专门写了篇《贴秋膘》寻索北京炙子烤肉的美味。无论哪种吃法,和东北餐桌上的一盆不是谁都能消受的汆白肉相比,都还算矜持又内敛。而能够横贯大江南北,让四方百姓都喜闻乐见的贴膘食品大约是肥瘦相间、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吧!

一般的红烧肉选厚皮的五花,先炒糖色,烧熟后再加佐料炖,肉皮较结实,嚼起来有韧性;东坡肉则要选薄皮的五花,加黄酒细火焖制,少加水甚至不加水,口感酥烂,一抿即化。流传的烹制口诀是:“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随着苏东坡被贬儋州,东坡肉也在海南发扬光大。就地取材、细火慢焖是儋州“东坡系”美食的烹制精髓。当地久负盛名的还有东坡绵蹄、东坡荷香肘、东坡扣肉等等。东坡绵蹄,也就是海南特色的烧蹄髈,是琼岛喜宴常见的主菜之一,现在儋州还流传着一首诗:“居士东坡口味奇,儋州三载喜绵蹄。肥猪大腿绵绵肉,文火炖煮味四飞。”儋州的东坡荷香肘可谓进化版的东坡肘子,它外面用手工酥皮包裹,选用的原料是儋州本地黑猪前肘,并采摘新鲜荷叶煮制,色泽金黄、酥脆清香。另外,据说如今的儋州那大狗肉火锅和东坡狗肉也有传承关系,适合天凉时温补脾胃、温肾助阳,只不过“瘾狗肉”(海南人形容对某事着迷)的人哪管秋夏炎凉那许多呢!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写得很有人间烟火味:“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噗噗开锅的声响和味飘风里的肉香都氤氲着即将入秋的味道。当然,按照现代营养学的观点,要忌凡补必肉,动物性食品虽然味美可口,但不易消化吸收,不宜食用过量;若代谢物不能及时排出,还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甚至便秘。立秋是否“进补”,一定要量“消化力”而行。

新鲜的果蔬搭配肉类食用可以解腻通肠,不少地方立秋时会吃拍黄瓜、蒸茄脯等。由于生食瓜果容易引起肠胃疾患,唐宋时起,有立秋用井水服食赤小豆的风俗,传闻可以防止生痢疾。山东一些地区流行吃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渣”,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说法。浙江一带立秋日有吃番薯淀粉熬的清凉糕的习俗;家家户户还要分秋桃,桃子吃完后留着桃核,到了除夕时再烧掉,据说可以防瘟疫。

残暑问候天涯故人来入梦

立秋余暑未消,又易生烦躁悲忧,宜保持情志安稳。上世纪末,高晓松为歌手筠子写过一首空灵动人的《立秋》。歌词未提“秋”字,却感物伤时,充斥着对逝去时光的缅怀和惦念:“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于是有时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十年后,来自海南三亚的“快乐男声”陈楚生不无伤感地演绎了高晓松谱写的新歌《一叶知秋》:“你已老去了吧,不再为梦疯狂;你平静了吧,像海上的花……”

万物不会停止生长,有些走向成熟,有些不免零落,转化成另一种存在形式。正如明代海瑞《病中立秋》中所见所感的秋来人事皆非,“碧梧已应金风落”“莲知老至褪红衣”……明媚鲜妍会变为美人迟暮,贤臣循吏们铸就的辉煌与荣耀也变成史册中薄薄的几页,世间事总由喧闹扰攘归于静水流深。

恰巧,中国传统的祭祖先、祀亡魂的七月半鬼节(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也常处在立秋交节后,这又让这个节候平添了几分追思与记挂。白居易的《秋凉闲卧》写得很是落寞:“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幽闲竟日卧,衰病无人问。”知交零落,缠绵病榻,即便刚感到一点儿初秋的味道,终藏不住内心的凄凉与孤独。

中元节传到日本后,除了留有祭祖以及放莲花灯的惯例,人们还要对关照自己的亲朋好友送去礼物、表达问候。中元节送礼持续的时间很长,若问候卡在立秋之后寄出,则称为“残暑问候”。即便仅是种客套,不妨想象一下,如果穿越时空,寄给白居易一张“残暑问候”的明信片,他也会老怀宽慰吧!

暑去凉来,诗写云上,寻味风里。在夏秋的轮转中,若有故人故乡入梦,甚惬。

新闻推荐

李军到儋州暗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本报那大7月30日电(记者金昌波)7月30日,省委副书记、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挥部指挥长李军深入儋州市,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暗访调...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