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口渡口阻击战: 打响琼崖抗日第一枪
本组稿件记者钟起的/文李志良/图
寻访琼崖革命遗址
本报讯81年前,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人民武装在南渡江下游的潭口渡口,打响了琼崖人民抗日的第一枪。记者昨日来到海口琼山区云龙镇玉仙村潭口渡口看到,这片曾被热血浇筑的渡口江坡上,耸立着一座“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据了解,这座纪念亭是潭口渡口阻击战唯一的纪念性建筑物。
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落成
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位于海口琼山区海榆东线21公里西侧南渡江东岸,占地面积0.75亩,为六角形朱红柱和橙黄色琉璃瓦飞檐。亭内竖立着一块高2米的花岗岩石碑,正面刻有1939年2月10日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以下简称“独立队”)在潭口渡口抗击日军的简介碑文,亭体正面横楣上悬着“潭口渡口阻击战纪念亭”的亭名。
纪念亭由琼崖纵队老战士郑章、何如伟发起,海口市委、市政府拨款支持,经海口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研究室,琼山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筹划,琼山区云龙镇委、云龙镇政府具体负责施工,云龙镇玉仙村群众积极配合,于2004年2月竣工落成。
80多名战士一天数次打退日军
1939年2月10日,日军入侵琼崖,占领海口、府城后,旋即向东推进。当时,国民党军主力已撤到定安县腹地,而参加云龙改编后的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正驻扎在离渡口东南10公里的云龙墟。独立队队长冯白驹审时度势,判断日军将会从潭口渡口渡江。潭口渡口位于南渡江下游,是海口至文昌、嘉积公路的唯一渡口,距海口15公里,是渡江的绝佳位置。
为打击日军长驱直入的嚣张气焰,掩护群众转移,冯白驹果断命令第一中队队长黄大猷率领全队80多人,奔赴潭口。接到命令后,第一中队急行10公里,于上午9时到达潭口。根据地形,第一中队立即占据潭口东岸的小土坡,对江面形成居高临下的有利局面。部署完毕后,全队战士守株待兔,专等日军渡江。
不久,日军果然到达。日军在向潭口推进时,以飞机配合轮番狂轰滥炸,第一中队战士沉着应战,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敌人无法前进,于傍晚时停止进攻,并在河对岸不断集结兵力。此时,第一中队才奉冯白驹之命撤出阵地。整个战斗中,第二小队四班班长李文启左脚被一颗炸弹炸断了,因流血过多牺牲,成为独立队抗击侵琼日军第一个牺牲的烈士。
一个月一千多人加入抗日队伍
当时独立队的力量很弱小,仅有1个大队建制300多人,下辖3个中队和1个特务中队,被派往潭口进行阻击的一中队仅80多人。
据《冯白驹将军传》一书记载,一中队赶到时,看到沿途都是扶老携幼逃难的老百姓,妇女孩子哭声一片,在混乱中没有目标地奔跑。日机低空呼啸着向人群俯冲扫射。独立队战士目睹这种凄惨情景,迅速利用地形地物,构筑工事,严阵以待。《玉仙村革命斗争史》记载,当时这一带是琼崖革命的重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革命觉悟高。在部队设点埋伏的同时,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玉仙村也组织村中青壮年挖战沟,协助部队构筑工事。
潭口渡口阻击战发生在日军侵琼第一天,发生在国民党军大幅溃败时,打响了人民武装的名号,让琼崖人民看到了真正抗日的队伍,成为激发琼崖人民抗战热情的号角。1939年3月,即潭口渡口阻击战后一个月,独立队人数从抗战前的300多人发展到1400多人。琼崖特委将独立队扩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下辖3个大队和1个特务中队。到1939年底,以琼文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琼崖的共产党员迅速发展到9000多人,成为琼崖抗战的核心力量。
70年前的今天
1950年3月7日,加强营和琼崖纵队接应部队一起奔赴五指山革命根据地。解放军40军119师解放北海涠洲岛,夺回国民党军掠夺的渔船300余艘。
海南解放英烈谱
王海萍:热血忠魂浩气长存
本报讯中共早期优秀的革命者、海南籍革命烈士王海萍是海口市长流镇堂善村人。昨日,记者从秀英区长流镇堂善村村口沿着火山岩石包围的村道走百来米,在两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后,即可看到一座颇有历史感的传统民宅,院门口上写着“王海萍故居”,这里便是王海萍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王海萍的侄子、退休教师王陛铨向记者介绍了其伯父的革命传奇故事。
王海萍,原名王朝鸾,1904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出生于海口市长流镇堂善村一个教师家庭。这个名字大家或许还不熟知,但这无法磨灭他作为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国革命作出的丰功伟绩。
少年时的王海萍聪明好学,1917年考入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学院),192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后转读东华大学。1919年与同学杨善集、王文明、叶文龙、陈德华、邱京衡等人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在上海成立“琼崖青年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6月到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7月,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任第四军政治部宣传干事,后任十一军政治部宣传股长。1927年秋,随叶挺部从武汉赶往南昌,参加了周恩来、贺龙等同志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至1932年曾任闽南临时特委委员、福建省委常委兼省委宣传部长、闽西特委书记、省军委书记、省委书记、厦门中心市委书记等职。1928年,经党组织批准,与同为海南籍的革命同志梁惠贞结为伉俪。作为中共福建省委军委书记,王海萍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任农民暴动总指挥。1930年,王海萍烈士还参与领导和筹划了当时著名的“5·25”厦门劫狱事件,不损一兵一卒救出我方40多位革命同志,此事震惊全国,影响深远。在1932年的漳州战役中,王海萍带领地方武装配合毛泽东带领的中央红军,胜利攻克漳州。
就在“5·25”厦门劫狱事件后不到一年,厦门地下党指挥中心遭敌人破坏,负责省委机关工作的王海萍的妻子梁惠贞和其他7位同志被铺,王海萍当日侥幸逃脱。
1932年6月初,王海萍在厦门市中山公园秘密接头时,由于叛徒告密,不幸被埋伏的特务逮捕,牺牲时年仅28岁。其妻子梁惠贞牺牲时年仅26岁,当时已怀有八个月的身孕。王海萍夫妇连同他们未出世的孩子全都血洒鹭江,未留下一根苗,连尸骨也无法寻觅。
新闻推荐
定安新举措充实志愿服务力量,加强社区联防联控急难险重任务,党员干部突击队上!
■本报记者刘梦晓通讯员黄荣海实习生陈宋釜“能成为疫情防控突击队队员,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疫情面前,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