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定安> 正文

创办中国最早的橡胶股份公司胶园“痴”人何麟书

海南日报 2021-04-26 09:17

海南农垦博物馆中关于胶工生活的雕塑。何麟书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文\本刊特约撰稿蒙乐生

何麟书是我国橡胶种植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将三叶橡胶移植到我国北纬16-20度的海南岛并大面积获得成功,从而打破了国外专家曾认定的,原产于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巴西三叶橡胶,仅能生长在北纬10度以内热带地区的神话。琼安胶园奇迹的出现,不仅纠正了原来传统的错误理论,更为我国今后大规模发展橡胶业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1985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专家经过论证,证实了何麟书的贡献。

探访合口湾,矢志办胶园

何麟书(1862~1934)是琼海朝阳乡南盈村人。少时家境贫寒,仅读过几年私塾。清光绪五年(1879年),辞别父母及新婚妻子,随乡亲往英属马来亚(今属马来西亚)谋生。最初在餐馆当伙计,后到橡胶园当工人。他勤敏好学,不辞劳苦,很快掌握橡胶栽培、管理和割胶、制胶等技术,被提升为胶园管工。又先后与人合股投资锡矿厂、火柴厂、旅店等行业。经过20多年的拼搏奋斗和勤俭积累,逐渐成为当地拥有一定资产的实业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回故乡考察。

那一年夏天,何麟书来到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乐会、定安两县分野地带。那里,老树参天,古藤匝地,野兽出没,蛇蝎横行。何麟书与向导、当地苗族同胞“老王二公”一起,挥动手中砍刀,劈断面前藤萝,在林子里钻了几天。他的那身洋服已被树丫藤蔓挂破,裸露的皮肤伤痕点点,血迹斑斑。

几天朝夕相处之后,家道殷实、知识渊博的华侨何麟书让“老王二公”从心底里佩服:他竟然这么能吃苦!他们来到万泉河合流处——乐会县崇文乡合口湾。这里地势平坦,植被茂密,土地肥沃。何麟书弯腰抓起一把泥土,犹如一个老农捡到一块金元宝。

回到马来西亚后,何麟书一直在想,家乡的风和马来西亚的风一样湿润,家乡的雨和马来西亚的雨一样温热,家乡的土地和马来西亚的土地一样肥沃,在家乡种植橡胶一定能成功。于是,在乐会县(今属琼海)政府的支持下,何麟书选定崇文乡合口湾(今属东太农场)一带试植橡胶。

扎根胶园,艰苦创业

经过两年准备,1906年,何麟书带动马来西亚的一些琼籍商人筹资5000银元,回海南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橡胶公司——琼安垦务有限公司。

何麟书后人何子彬珍藏着一张曾祖父的照片。照片中的何麟书戴着黑帽,身着礼服,像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何子彬还给我出示了记录公司章程及账目往来的股份登记簿。

“本公司由何麟书邀集股本在乐会县崇文乡合口湾地方开办,专为种植树胶等业,起计由丙子年(1906年)开办……”

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它对研究中国农业企业,特别是股份制农业企业,对研究中国热带作物,特别是橡胶栽培,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用时下的话来说,这是一项产业创新,一种体制创新,是“摸着石头过河”。何麟书一百多年前就走上了这条路。它的落脚点在合口湾,始发点在马来西亚柔佛埠胶园。从博鳌港乘木船达六头沟再到合口湾的路程,现在开车也许用不了两个小时,但当年的何麟书,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风雨兼程。

“初因外洋采买种子一连三年之种均无发,而转种各业,亦无起色,原集之股本伍仟元尽为乌有。”

三年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住山寮,饮涧水,蚊虫叮,蚂蟥咬,费尽心血,耗尽本金。但种下的4000余粒橡胶种子,因种子未发芽而失败,可谓一无所得。有人劝何麟书,合口湾水土不适,不如改弦易辙,另谋出路。但何麟书不灰心,他坚信心中的种子一定能在合口湾长成翠绿的橡胶树。于是,继续回马来西亚募资招股,集资152股15200银元。

“续集资本并添招外股东前后共合实本壹万伍仟贰佰大元,以壹佰元为一股,共作壹佰伍拾贰股为定。以此办法救前益后,方做成效。”

何麟书后来改用移植橡胶苗的办法,避开阻挠,将5000株巴西三叶品种橡胶苗运回家乡培植成功(成活3200多株)。因橡胶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慢,部分股东陆续退股,何麟书毅然将股份全买下,独资经营琼安胶园。在当地苗族同胞的帮助下,兼营牛、猪饲养及酿酒,兼种咖啡、槟榔、南药,还在海口水巷口开办“荣安客栈”,以商养胶。

10年过去,1915年,第一批橡胶开割。那汩汩流淌的胶乳,是创业者的满腔热泪,半生心血。这一年生产烟胶片500市斤,收入789元大洋。1918年后,每年生产烟胶片4200市斤,收入4200元大洋。这就是所取得的“成效”,是何麟书用生命代价换来的。

成功办胶园,引华侨回琼投资

何子彬说,有一次曾祖父病倒在胶园里,数日发高烧,谵妄嗜睡,送回家时已不省人事,脉如游丝,众医束手。家人按当地习俗,让老人躺在正厅,准备料理后事。

这是何麟书创办胶园以来睡得最香的一次,昏睡三天才醒过来。也许老天爷呵护他,暗示他及早撤离胶园,安享清福。大病刚愈,一场台风又把胶树刮得东倒西歪。一次又一次的挫折,让股东们越来越缺乏信心,开始抽资退股,但何麟书像扎下深根的橡胶树,厉风疾雨无法赶他离开。

经过一场大病,何麟书变得十分虚弱。亲朋好友前来探病,纷纷婉言相劝。有的说50岁的人了,不要风餐露宿,感染瘴疠之气;有的说麟书三公乐善好施,修桥补路,有贵人相助,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有的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何麟书听了淡淡一笑,拱手称谢。他在海口有荣安客栈,与当年的大亚、悦东、泰昌隆齐名,在加积也有商号,在马来西亚还有股份,在家乡乐会南盈有园林式住宅。眼下,孙儿绕膝,事业初成,衣食颇丰,家境不错,大可不必不享“现福”而图什么“后福”。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大病初愈,何麟书又回到合口湾。他惦记着橡胶树,像往常那样,一卸下行装,就换上了工作服,套上长筒靴,一头扑进胶园之中。

何麟书创办胶园成功引起轰动,华侨掀起了回乡种植橡胶的热潮。随后,石壁的南兴公司、那大的侨植公司、加赖园的茂兴公司、铁炉港的农发利公司相继成立。到1937年,海南橡胶垦殖事业从此渐成规模,全岛已有胶园94家,植胶10574亩,共216500株,成为旧中国橡胶种植的鼎盛时期。而琼安胶园,也成为我国发展橡胶事业的种子基地之一。

1934年,何麟书72岁。那一年,他几次往合口湾,还与家人商量改建胶园茅屋,改造制胶设备,拟在胶园旁边间种槟榔、益智等南药,进行立体经营。可是,生命之神已决意不再安排他继续实施垦殖计划,因为他实在太累太累,终于在一天午睡时长眠不醒。

橡胶树落叶归根,何麟书魂归故里。出殡那天,当地政府官员、社会贤达、工商企业界人士、各个阶层代表、生前友好,夹道相送。“老王二公”摆设香烛,悲痛欲绝,他坚信“金兰兄弟”决不会离开合口湾,他的英魂一定会徘徊橡胶园。

新闻推荐

出去学定安县政协委员革命传统教育学习培训班在延安开班

本报海口4月16日讯(记者邓海宁通讯员林佳燕)4月16日,由定安县政协办公室主办、海南日报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2021...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