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象生:36年“胶树医生”的橡胶情
虽然照片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但是对于现年95岁的谭象生而言,不管多少年过去,那段响应国家号召南下投身橡胶事业的日子,依旧闪耀,在他的记忆中永远地发光发亮。
受命南下为胶树治病
那是1953年下半年,在湖南农学专科部植物病虫害科甲班学习了3年的谭象生毕业了,离校后便马上来到海南农垦工作。这一切,与1953年上半年海南的老胶园爆发了橡胶白粉病密切相关。
谭象生回忆,当时,国家农垦部邀请了几位苏联专家来帮忙防治,并与中国专家组成防治小组共同应对,但力量薄弱,成效不大,胶种来源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老胶园的白粉病,将从源头上给国家天然橡胶事业发展带来危机。
“老胶园的胶树患病,新树还没有长起来,急需大批院校专业植保人才去支援。”接到通知后,谭象生等植保专业学生根据“服从统一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国家要求,报名南下到华南垦殖局工作。
出发前夜,谭象生特地回了一次湖南老家,与妻子告别。“我到哪里工作,具体做什么,工作多久她都不知道,只说争取工作调动,早日南下相聚。”妻子的理解与支持,更坚定了谭象生心中的信念:为国家作贡献。
坐上火车,谭象生一路南下,直抵广州,最后来到海南垦殖分局。报到后,他立马被安排至定安垦殖所一带的老胶园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参加了由华南农学院教授陆大京主持的白粉病研究小组,由此拉开了担任“胶树医生”的序幕。
从“新兵”成长为植保专家
“一开始还听成是"香蕉",来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橡胶"。”谭象生笑称,直到来了海南农垦后才第一次见到橡胶树,后来在工作中慢慢去学着了解橡胶树,对橡胶白粉病摸索也是如此。
起初白粉病研究小组每天都要爬山,走进山里的胶园去观察患白粉病的橡胶树的特征。时常要在一个农场待上一段时间,而这些日复一日的亲身历练使谭象生逐渐成长为一名植保专家。
1987年,第二次植保大挑战再次降临,垦区西部的原西庆、西华、西流、西联等几个农场近16万亩胶园并发白粉病、根病和炭疽病。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邻近病区的40万亩胶园将会受到波及而造成巨大损失。
当时,作为业务负责人的谭象生带队深入病区胶园,在摸清了虫害症状、病原分布、形态特征和流行序列后,因地制宜提出要以集中布控、航空喷洒,并选用低毒且不污染空气环境的新药硫黄胶悬剂取代硫黄粉来防治。
当时为了有效防治疾病,作为技术员的谭象生从下药、拌药到调配浓度,始终同工人一起动手。“飞机搞不清具体喷洒区域,所以需要有很多人爬到树上举红旗、指方向。”谭象生说,哪里举起了红旗,飞机就往哪洒粉,洒完之后人们把旗降下来,下一片区的人们又紧接着举起来。
有一次,谭象生爬树给飞机指向,忘记戴上面罩,被空中喷洒下的药液淋到身子。他当时还开玩笑称:“我要是中毒了,虫害也给杀死了,胶树不就有救了么!”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为期10天的航空喷洒药物防治终于保住了16万亩胶园。
远赴越南治寒害胶树
说起谭象生36年的工作生涯,必定绕不开1965年他代表国家远赴越南,对患病胶树进行专家援助这个增进中越友谊的历史性事件。
那一年,越南一些橡胶农场的胶园爆发病情,大量胶树枯萎,但越南相关专家找不出病因。同年8月,谭象生受国家农垦部指派前去援助越南,当时整个海南农垦只派了谭象生一名植保专家。
“当时接到要去援助越南的消息,心里满是激动和开心。”交到谭象生手上的是一份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出国之前,上级组织非常重视,还安排谭象生坐火车去北京,统一定制两套正式的服装去越南的时候穿,这代表着国家形象。
到了越南之后,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谭象生发现,从越南的北部到南部,病害程度逐渐减轻,而北边的气温较南边气温低,最终查出橡胶枯萎的病因是因为寒害。
用了半年时间,谭象生帮助当地胶园抑制寒害,并选出抗寒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还在越南北部的七八个农场办植保培训班,将所有的植保技术员召集起来,给他们讲了一个星期左右的课程。“1966年,我在越南度过了春节,当时的越南最高领导人胡志明还来看望我们这些援外专家。”谭象生激动地说。
“父亲去越南出差的半年里,都是妈妈和外婆在照顾我们三兄弟。”在刚退休两年的二儿子谭爱平心里,父亲一直是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由于工作经常调动,在家待的时间并不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后辈们看来,“胶树医生”谭象生在36年艰苦的工作生涯中,早已圆满而光荣地完成了他的使命。
(本报海口5月20日讯)
新闻推荐
笋菇炒牛肉。南国都市报记者孙春丽/文陈卫东/图在定安县南建州酒楼里,师傅温月华正在为客人准备着各种特色美食,他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