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定安> 正文

为民清风沐琼州

海口日报 2019-06-26 09:37

椰树、沙滩、碧海、蓝天……这是人们眼中美丽的海南。然而历史上的海南因地处边陲,孤悬海外,社会闭塞落后,“鸟飞犹是半年程”,实乃“天之涯、海之角”。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岛在唐虞三代称为“南服荒缴”,秦代称为“越郡外境”,位于中国最南端,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流放地之一。

李德裕、李纲、苏轼等名贤曾在此留下足迹,先贤过化,自明代起,昔日的蛮荒之地变成地灵人杰、人文荟萃的琼台福地,邱浚、海瑞、钟芳、王佐……他们在历史的星河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指引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努力向前。

□陈启西叶明珠

文豪过化新风扬

位于海口市的海府路上,有一座两层木质结构、单式斗拱的红楼,这里奇花异木掩映楼阁,地近闹市,独有清幽,它就是素有“海南第一楼”之称的五公祠。五公祠是纪念李德裕、李纲、李光、赵鼎、胡铨五位著名的忠臣,他们被流放海南后,兴办学堂,把当时中原的先进文化思想传播到了海南。

提到五公祠,就不得不说在其东侧的苏公祠,这是为纪念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而修建的。走进祠堂,殿内一块横匾书写着“苏公祠”三个金色大字。牌匾下陈列着一尊苏轼全身雕像,头戴方帽,美髯飘飘,身穿宽袖的长袍,腰间束带,脚踩木屐。祠内柱子上刻着楹联:“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苏轼是四川眉山人,时光流逝近千年,海南人民为何深深铭记他呢?

苏轼不仅是一代文学大师,而且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北宋绍圣四年(1097),62岁的苏轼被贬到儋州,无房居住。当地百姓帮助他在城南的桄榔林中盖了几间茅屋。盖好后,苏轼用桄榔叶编织了“苏东坡”三字于门上,命名新屋为“桄榔庵”,他还在《新居》一诗中,深情地描述:“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面对流放厄运,苏轼随遇而安,并与海南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当时的儋州百姓思想封闭,文化落后,而且祖祖辈辈都直接饮用沟塘里的积水,以致常年患病,生病时不请医而信巫,有屠杀耕牛祭神治病的陋习。为此,苏轼特地书写了柳宗元的《牛赋》进行劝说和宣传,并亲自到乡野采药,考订药的种类,撰写医学笔记,为当地人探索出了治疗疾病的药物,如荨麻、苍耳等。他还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取水饮用,后人纪念他的功绩,便把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看到“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秔稌不足以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糜以取饱”,苏轼积极改进当地的生产习俗,写下《和陶劝农六首》,劝说黎族同胞改变“不麦不稷”的状况,重视农耕,改进工具种植水稻,这样就会“其福永久”。

苏轼在儋州三年多的时间里,向当地的黎族百姓传播中原文明,可谓不遗余力。载酒堂,是根据《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而命名的。到了清代,进士王方清和举人唐丙章在此掌教,载酒堂才改称“东坡书院”。

在这里,苏轼自编讲义,自讲诗书,培养出了一大批的饱学之士。史书记载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就是苏轼的得意弟子。

《琼台纪事录》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受到苏轼的影响,学风泽及全岛,文化日盛,人才辈出,经宋元明清几代,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海南也因此有了“海滨邹鲁”之称。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元符三年(1100),即将离开儋州之时,苏轼以诗明志,把海南当作故乡,而把出生之地蜀州看成寄生之地,可见他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异乡的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铁骨为民百世传

距海口苏公祠几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墓园,建筑古朴,园内绿草如茵,挺拔的松柏、竹林葱郁苍翠,四季常青。正门有一座石碑坊,横书“粤东正气”四个丹红大字,花岗石铺成100多米长的墓道,两旁立着石雕,肃穆庄严,这便是海瑞之墓。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巡抚、右佥都御史等职。一生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被后人誉为“海青天”。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已逾不惑之年的海瑞以举人出任福建南平县儒学教谕,累官至右佥都御史等职。任上推行清丈、平赋税,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深得民心。

“安否关宗社,利害在生民”,海瑞认为安民是治国之本。任淳安知县时,他“度田定税”,解决“有田者无税,无田者反当重差”“苦乐不均,民穷为甚”的现象,使“赋役均平,民得安生”。任兴国知县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摧毁豪强势力,夺回百姓土地,安抚穷困民众,因此深得百姓的爱戴。

《明史》载:“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这高度肯定了他为官以来“意主于利民”的操守。清光绪时期的《海忠介公年谱》中评价海瑞有拯救黎民之苦心,每任一官,严除豪强,敢犯权贵而有所不畏。明代内阁首辅徐阶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赵小兰。小兰母洪阿兰告状,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杖毙小兰祖父。海瑞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辞官归里。

“清、慎、勤”,这是海瑞的为官之道,就任应天巡抚后,他立即颁布《督抚宪约》,规定巡抚出巡各地,府、州、县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也不准设宴招待。考虑到朝廷大员或许仍须稍存体面,他准许工作餐可以有鸡、鱼、猪肉各一样,但不得供应鹅和黄酒,而且也不准超过伙食标准。这个标准是:物价高的地方纹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两钱,连蜡烛、柴火等开支也在上述数目之内。

海瑞生活节俭,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虽官至巡抚,却甘守清贫,从不接受俸禄以外之财。他曾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送来的贺礼也不例外。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万历十五年(1587),海瑞病故于南京任上。佥都御史王用汲主持丧事,看到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禁不住为之悲泣,凑钱为海瑞办理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民众站在两岸祭奠哭拜。后来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这句海瑞所写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其品行和志向。

母瑞山上红旗飘

母瑞山位于海南定安县,是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摇篮”。在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琼崖将士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保存了革命火种和力量,为全国革命的胜利和海南的解放立下不朽的功勋。

“踏夜色,率战友,飘忽前进借星芒。涉水涧,越峻岭,踏云穿雾下山岗。路崎岖,道难走,硝烟翻滚助我行……”琼剧《母瑞红云》讲述了1932年国民党部队对琼崖苏区进行“大围剿”的背景下,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党政军撤上母瑞山后,在缺衣少粮、弹尽药绝等恶劣的环境下与敌周旋,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真实故事。

冯白驹(1903-1973),琼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就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5年考入大学,与进步人士往来,阅读革命书刊。这些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追求革命的种子。

1927年4月,琼崖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大批共产党人,冯白驹的入党介绍人、琼山县委书记李爱春英勇就义,入党不满一年的他被指定负责组建琼山县委。他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而是毫不犹豫地挑起这副担子,并组织起武装队伍,把琼山的组织工作和武装斗争搞得有声有色。

1930年初,土地革命的飓风席卷中华大地。冯白驹在琼崖土地革命中心地区,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这支“红色娘子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杀敌,曾在第二次琼崖苏区反“围剿”中担任掩护任务,战功显赫。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在极其艰苦的琼崖斗争中,冯白驹始终用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没有粮食,找山茨,挖野菜。衣服破烂了,剥树皮来做“百花衣”。没有被子,用芭蕉叶遮盖。坚持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成功突围回到琼山。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海南岛被日军视为“控制南太平洋”的基地,不断遭受炮火侵袭。为抗日需要,琼崖红军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任独立队队长。

1939年2月,日军在海南岛北部的天尾港登陆。国民党及其军队全线溃逃,海口陷落。独立队闻讯,当即派第一中队,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开往潭口阻击敌人,打响琼崖抗日第一枪。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使海南岛成为南太平洋上“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1942年,日军对琼文抗日根据地进行规模空前的“扫荡”。在反“扫荡”之初,唯一一部和党中央保持联系的电台遭受破坏,部队因此和党中央失去联系5年。

在孤悬海外、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冯白驹和琼崖特委率领抗日根据地军民,灵活运用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不仅保卫了原有的琼文、六连岭等抗日根据地,还在战斗中开辟了六芹山、仲田岭等抗日游击根据地,被周恩来誉为“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

不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冯白驹都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不多吃一块肉、一个饭团,不肯多做一套衣服。女儿生下后不肯麻烦组织,而是让老母亲带到一个堡垒户家抚养,直到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冯白驹的村子重新修建,而他连自己的祖宅基地也让老百姓盖上房子。他的故居,是1984年政府动员几户人家搬迁才建起的。他有四个子女,都没有特别的“关照”,像普通人家的子女那样生活、工作着。而他留给子女的“财产”,便是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新闻推荐

琼崖红色书店落户母瑞山

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的琼崖红色书店内,读者正在挑选书籍。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吴思敏摄本报定城6月24日电(记者欧...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