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定安> 正文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文物元素

海南日报 2019-08-12 09:16

电影中的结界兽。商晚期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商晚期青铜兽面具。商晚期青铜鹰形铃。商晚期青铜觚。甘肃博物馆藏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罐。民国象牙雕李白乘槎摆件。文\本刊特约撰稿刘亭亭

作为脱胎于《封神演义》小说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设定在商朝末年。此时的哪吒阴差阳错地成为魔丸化身,他虽“生而为魔”却秉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坚持拯救了陈塘关百姓。电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神魔文化,但其中的文物元素却连接着现实,展示着与商朝所处青铜时代相关的历史风物。

结界兽:三星堆青铜器

电影中,在申公豹和龙王的算计下,原本是灵珠转世的哪吒变成了魔丸之躯。为防止“小魔王”哪吒跑出家闹事,太乙真人和李靖夫妇专门设置了结界,并安排两个带着金色面具的结界兽来严加看管。两个结界兽呆萌可爱却是不担事儿的主儿,哪吒每次都能轻易逃脱,两兽则相互推诿责任,颇具喜感。稍有文物常识的观众便能看出来,这两个结界兽的形象取材于三星堆文化的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鹰形铃和青铜兽面具。

三星堆文化的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为平头,大粗眉,杏眼,蒜头鼻,直鼻梁,阔口抿嘴,大长耳,头下部铸成三角形可插在木制的身体上,面部有金面罩。《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粗眉结界兽的造型与这件青铜人头像极其相似,也是平头,大粗眉,斜长耳,连耳部的纹路都有借鉴。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金面罩的使用,使粗眉结界兽明显成为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的卡通版。

有人会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为长脸,粗眉结界兽则是宽脸,似有不同。其实三星堆遗址出土有人头像30余件,类似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又是宽脸的造型亦有发现,这也说明电影造型的取材并不局限于金面罩人像,而可能是多种青铜器元素的组合。比如三星堆人头像多是抿嘴不露齿,而结界兽则是两排整齐的大白牙,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兽面具中就有露出整齐牙齿的造型,很符合结界兽咧嘴后的形象。

另一个卷鼻的结界兽形态很像鸟形,除同样有金面罩和兽面的牙齿外,造型还借鉴了三星堆遗址的青铜鹰形铃。鹰形铃嘴形肥大,整体似箭头形呈锐角向内弯曲,中部有两道与嘴型近乎平行的深阴刻线。鹰形铃弯曲的嘴部和卷鼻结界兽的卷鼻类似,其冠羽也与结界兽头部至腹部的扉棱相像,而扉棱本来就是商周青铜器常见的装饰特征。作为三星堆遗址的四川老乡,电影的导演饺子也承认结界兽的造型取材于三星堆文物。

饮酒器觚和乐器铙

电影中李靖夫妇在给哪吒举办三岁生辰的时候,大家喝酒所用的杯子是商代常见的饮酒器——觚。陶觚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青铜觚则在商代早期开始使用。从电影中看,李靖向敖丙敬酒所持的觚,应是商代中期常见的高体束腰的造型,商晚期应也有使用,但商朝末年实际以高体细腰更为常见。根据《封神演义》的时间线,哪吒的故事发生在商末,不过作为艺术创作,能做出这样的文物细节已实属不易了。

从哪吒出生为其编曲到生辰宴会中的搞笑奏乐,电影中那支六七个人的百姓表演乐队很是抢眼。其中一位乐手敲击的乐器应是铙,铙是中国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正是流行于故事发生的时代。铙的形制似铃而较大,横截面呈阔叶片,底部有中空圆管状的短柄。铙不仅用于军事上退军时指示停止击鼓,还用于祭祀和宴乐。但铙不能演奏完整的乐曲,需要与其他乐器配合使用,这与电影中几人合奏的场景倒是一致。

装酒的大罐:马家窑文化彩陶

电影一开始,申公豹为阻止太乙真人完成灵珠转世的任务,想把太乙真人灌醉后趁机偷取灵珠,于是用符纸控制李府的下人给他端了一大罐酒,这里的酒罐用的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最早于1924年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被发现,以其彩陶最负盛名,根据器型和纹饰的差异,马家窑彩陶又可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种类型。从太乙真人饮酒的酒罐来看,应属于半山类型的马家窑彩陶,不过纹饰与马厂类型又有相似之处。

以定安博物馆藏的一件马家窑文化彩陶来看,宽粗线条的纹饰与电影中的彩陶罐类似,但略显瘦高,属于比较典型的马厂类型彩陶。而甘肃博物馆藏的一件马家窑文化彩陶罐,口部与电影中的酒罐类似也有锯齿纹,器形也与电影中基本一致,而较之定安博物馆的略显矮胖,这就是典型的半山类型彩陶。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到,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罐,纹饰一般位于中上腹部,下部则少见纹饰,这与先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物品一般放置于地面,视线所及的位置多在器物的中上部,下部素面不绘制纹饰就不足为奇了。

仙人乘槎的艺术题材

在进入《山河社稷图》的仙境中,有一段是太乙真人与哪吒在水柱中穿行,只见他俩坐上一树槎形的小舟,玩起了空中冲浪。这个场景借用了古代艺术作品常用的题材——仙人乘槎。“仙人乘槎”的故事源于晋代张华的《博物志·卷十》的记载:据传天上的银河与人间大海相通,每年八月都有船槎往来其间,曾有人乘槎而去,竟发现一处洞天福地,牛郎与织女生活其间,悠然自乐,好似世外桃源。后世将乘槎之人附会为西汉时出使西域的张骞,据说张骞曾寻黄河源头,乘木槎溯河西行遇到了仙人。

“仙人乘槎”常见于古代竹木牙雕和彩绘瓷器等文物上,目前所知最早以“仙人乘槎”为题材的作品是元代著名银匠朱碧山所制的银槎。由海口市博物馆藏的一件民国骨雕李白乘槎摆件来看,造型呈一舟状,尾部的浓密树杈蜿蜒上举,又回溯至槎身。槎身最前端站一雅士,衣冠博带,迎风而立,一手握卷,一手执壶,似在以诗酒自娱。电影中的太乙真人自然是仙人,他与哪吒在水柱中穿行,最后惊险冲浪的造型比之以诗酒自娱的李白更为鲜活,确是电影中可圈可点的精彩场景。尤其是电影里树槎的造型较之海口市博物馆这件更为写实,细心的观众还能看到槎舟后面开有粉色的小花,制作团队之细心可见一斑。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与文物相关的元素,既是故事所处时空环境的标志,又成为了剧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中的哪吒故事自然有颠覆传统的改编,但文物元素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又体现着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作为注重细节,剧情和人物形象同样精彩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无愧“国漫之光”的称号。

新闻推荐

定安848户危房改造全部竣工

本报定城8月2日电(见习记者张文君特约记者司玉)8月1日,海南日报记者从定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获悉,今年定安危房改造任务共84...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