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纪旭光:一名老知青的文学梦

海南农垦报 2018-08-24 03:08

■本报记者钟颢

退休后如何安度晚年?有的老人选择寄情山水,有的老人热衷参加体育运动,而今年69岁的原广坝农场知青纪旭光,则选择了阅读与写作,至今已出版多部作品。

“文学之梦,从知青时代就开始构筑。兴趣和爱好,是我创作的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之下,我不遗余力地学习文学、研究文学……”纪旭光说。

对他来说,文学是梦,是精神食粮,是心中不灭的灯火。

知青时代开始接触写作

1969年7月24日,刚高中毕业的纪旭光,在汕头登上“红卫三轮”,经过两天两夜的海上颠簸,最后抵达海南八所港,被分配在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二团(原东方农场,后合并为广坝农场)。

“农场的生活很艰苦,三餐几乎都是盐水、酱油、萝卜干、冬瓜、南瓜、空心菜,一桶水要从早上刷牙、洗脸,一直用到晚上冲凉、洗衣。而挖穴、砍笆、种橡胶,更是劳筋伤骨、磨练意志的考验。”纪旭光回忆说。

不久,团部成立报道组,纪旭光和另外两名知青,被调到报道组,当起“小记者”——也是从那时开始,他萌发出了走上文学之路的梦想。

初涉新闻报道工作,纪旭光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于是,他白天下连队边劳动边搜集素材,晚上与他人一起讨论、进行创作。

“报道组组长是宣传干事,比我们大十几岁,满腹经纶却平易近人,尤其是对我们这帮知青甚是关爱,时常像老师一样教导我们写作技巧和做人的道理。”纪旭光说。

渐渐地,他的写作水平有了较大进步。报道组成立不到一年,他参与的作品《根深叶茂》在《兵团战士报》上发表后,被《南方日报》转载,反响不错。

1972年,纪旭光被调到团部中学当老师。在学校工作期间,他仍然不忘写作,每当遇到困难,他都会虚心地向别人请教。

1974年9月,纪旭光结束了5年的知青生活,告别农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从一家工厂的办事员干起,然后调到公司当保卫干事,直至股长、副经理,最后又被任命为集团公司的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

退休后依旧笔耕不辍

2009年底,临近退休的纪旭光,把多年所积累的散文、游记、论文等作品编成文集,取名《三叶情结》,付印成书,公开发行。

“留给下一代的不是金钱和财产,而是话语、文集和精神。”纪旭光说,出版《三叶情结》,目的在于记录自己过去的人生足迹,还原文学道路上筑梦、追梦、圆梦的过程。既是自己的回味和总结,也是与读者分享心得体会,并希望能为下一代提供有益的启迪。

2010年5月,纪旭光正式退休。退休之后,空闲的时间多了,他便把想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通通写成了文章。迄今为止已写了300多篇、近60万字的作品,其中有一半以上被刊登在报纸杂志上。

2015年,纪旭光又将退休后所写的作品,编印成《三叶文集》一书,作为《三叶情结》的姐妹篇。2016年3月,他又主编了《东方旧事》一书,记录在农场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海南农垦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为祖国的橡胶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橡胶也叫"三蓬叶",所以我以"三叶"冠名,来表达我的知青情结,来感恩我的第二故乡和曾经帮助过我的场友、文友、同事以及亲戚朋友。”纪旭光说。

如今,接近古稀之年的纪旭光依旧笔耕不辍。

“正是年轻时的知青历练,为我后来的人生垫了底,才有可能圆了此生的文学梦。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继续发扬知青精神,再接再厉,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我的文学梦!”纪旭光说。(本报海口8月21日讯)

新闻推荐

海口完成第二次全国 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

本报8月21日讯(记者龙易强)记者从市生态环保局获悉,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的部署要求,海口市严格时...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