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胶集团突破传统农业生产驱动,加快科技布局 牵住科创“牛鼻子” 打造“五型”企业
■本报记者吴思敏通讯员谷家福
150株橡胶树,3名工人,20分钟割完,每株树每刀产量最高达219克,干胶含量达31.5%以上。这是海胶集团阳江分公司大丰片区第二生产队进行气刺割胶、针刺采胶的试验结果。
今年以来,海胶集团加快科技布局,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组建海南中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明确提出向科技创新成果要生产力;在种植端、采胶端、加工端等方面加入科技元素,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打造国企担当型、创新驱动型、质量效益型、制造服务型、环境友好型的“五型”企业。
这是一种审时度势、打破常规的智慧与勇气。
连续七年,天然橡胶市场疲软,低迷持续,胶工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胶园被弃割。海胶集团新一届董监高团队清晰认识到:技术革新将是突破传统农业生产驱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手段。
“天胶产业以往按照传统方式生产和发展,缺乏有影响力的技术革新,这必将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海垦集团副总经理、海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任飞表示,科技创新对海胶集团的贡献是革命性的,有助于海胶从外延式向内生式发展转变。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一场靠单打独斗就能取得胜利的战斗,良好的机制体制是基础,海南中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公司效益与人员绩效、薪酬直接挂钩,改变了从前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不高,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创造市场价值的能力不足的局面。
产学研合力攻关,是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手段之一。在生产种植端,海胶集团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合作,引进高产、速生、林相一致度高、抗性优良的橡胶树组培苗,改变了100多年来我国人工栽培橡胶树使用实生苗和芽接苗的历史,目前种植面积共计1500余亩。
“组培苗对比同期芽接苗增产30%,干含产量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在海胶集团龙江分公司培苗示范基地,该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何兴辉高兴地说,这些被称为“橡胶领域的克隆树”蕴藏着惊人的潜力。
在采胶端,几十年来,胶工沿用的是半夜“点灯割胶”的方法,不仅劳动时间长、强度大,也对胶工的割胶技术有比较高的要求。如今,在胶工短缺的特殊时期,海胶如何突围困境,稳定胶工队伍呢?
今年5月,300台智能割胶机器人在海胶集团红光分公司和海胶集团广坝分公司铺开试验,试验面积共10亩橡胶林。海胶集团农旅事业部副总经理白先权表示,这是天胶产业的一场革命性改革,能引领天胶产业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经室内外试机,割胶机基本具备割胶、无线操控、电脑APP操作、机器故障回馈与监控、基本仿形性等功能。但距离大面积投产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今年9月,海胶集团正式试验气刺割胶、针刺采胶的“双刺割胶法”。海胶集团高级农艺师黄学全介绍,就目前的试验结果而言,该割胶法的生产效率比传统割胶法提高了三分之二以上,如一个树位300株树平时割胶需要5个小时,现在只需一个半小时,胶工在前半夜就可以完成工作。“此外,该方法操作简单,对胶工的技术性要求不高,也将有力解决胶工短缺问题。”
在加工端,橡胶加工时所产生的异味和污水是个“老大难”问题。为此,海胶集团与专业科研机构携手研发出胶水凝固、橡胶补强、多项湿法混炼等技术,以期让加工环节更环保,目前胶水凝固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此外,面对更新的橡胶木材加工问题,海胶集团下属的海垦林产集团已完成橡胶木碳化木木地板、橡胶木浸渍改性木地板的产业化生产和市场推广工作,在橡胶林木深加工领域有创新突破,提升了品牌价值和经济价值。
海胶集团还致力于在高端制造方面进行科技创新:推进橡塑新型轻量化车船材料制造和橡胶沥青路面技术推广,加大高铁、高端汽车等领域的橡胶元器件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加快推进白坚木皮醇、橡胶蛋白、橡胶营养液等橡胶医药的开发与试验生产,以创新驱动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形成富有活力、运行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天然橡胶是海垦集团承担的两大国家战略之一,不管市场形势如何严峻,经营压力多么巨大,我们都要坚定橡胶主导产业的地位不动摇,借助科技创新手段,实现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王任飞表示,海胶集团将致力于由原来的传统农业生产驱动,向科技驱动和市场驱动转型,力争成为亚洲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加工、贸易企业。
(本报海口10月25日讯)
新闻推荐
南国都市报10月25日讯(记者党朝峰)25日下午,记者从2018第九届中国国际创意设计推广周(以下简称“创意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