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首届藏书票暨小版画展引持续关注书上蝴蝶 律动方寸乾坤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海南版画曾辉煌一时,后来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沉寂期,如今重新开始在中国版画领域绽放光彩。藏书票作为版画创作的一个分支,也因此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近日,“方寸乾坤——海口首届藏书票暨小版画作品展”在省图书馆开幕,展出海南美术工作者近年来创作的优秀藏书票、小版画作品70件,画面内容丰富,手法细腻,色彩斑斓,极具艺术气息,既让民众了解了藏书票和小版画艺术形式,也提高了市民对版画艺术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吸引了不少关注。
藏书票原本是贴在书籍衬页或扉页上的一种装饰品,既是藏书票作者自己的标识,也是美化书籍的一种艺术品,有着“版画珍珠”“纸上宝石”“书上蝴蝶”等美称。业内人士认为,本次藏书票作品展放在省图书馆展出,对于普及这一艺术门类知识,推动海南藏书票艺术与小版画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A
爱书人的古典艺趣
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随着现代印刷业和藏书家的出现而诞生。那时,书籍属于奢侈品,是可以继承下去的财产,因而在上面用手写签名通常会被看作是损坏财物,精美的藏书票一举两用,不仅解决了标记为私人财产的问题,而且表达了书主人对书籍的品位和向往之情,带给藏书家极大的满足。
因此,早期藏书票实用性强、尺寸小、创作主题与书关系密切,像本次展览中董旭的藏书票作品就颇有书卷气,他的《伍子胥》就是根据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伍子胥谏言自尽的故事而创作的藏书票作品,从这类藏书票作品中能解读出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到爱书人们的古典情趣。
“藏书票在票面上印有拉丁文Ex-Libris,意为"我的藏书",这也是国际通用的藏书票标志。”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锐解释道,本次展览既有藏书票,又有小版画,因为现代藏书票作品尺寸日趋增大,有向小版画方向发展的趋势,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人物、读书、风景、历史、植物等各种主题,艺术性远大于早期藏书票的实用性。
本次展览既有老一辈版画家蔡於良、董旭、陈研等人的精品力作,也有王娟、谢丽琼、董邯等中坚实力派画家的匠心独具之作,另有蒙美立、李崇源等青年版画家也展现了不俗的艺术品格,可以从中了解到海南版画的发展与传承。
B
海南版画的“光辉岁月”
藏书票是版画创作的一个分支,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版画家都参与过藏书票的设计、创作。“虽然这是海口首届藏书票展,但展出的作品不俗。如海南老一辈版画家董旭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他的藏书票作品在全国都是拿过奖的。”王锐认为,藏书票是与版画艺术共同发展的。
版画有其独有的复数性,刻好一块版就可以复制出数张作品,十分有利于迅速推动宣传工作。因此,自1931年起,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版画翻开了我国创作版画的史页,版画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海南版画界掀起的第一波高潮,也与此密不可分——
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海南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版画艺术家,如邓氏三兄弟(邓子敬、邓子芳、邓子平)、王统照、陈茂叶、吴地林、张地茂等。他们创作的一批讴歌社会主义、具有时代精神又能生动反映海南风物的经典版画,使得海南版画辉煌一时。
“近年来,海南共有41件次版画作品在全国性展览入选或获奖,是海南送去参展、参评的美术门类中作品入选率比较高的。”王锐认为,海南版画独特风格已形成,虽然经历过长达十余年的沉寂期,但现在已重新绽放活力,这或许是海南藏书票发展的一个契机。
C
藏书票或可成文创新宠
中国原本没有藏书票的传统,以往的朝代,藏书标识用的是藏书章,这是我国独有的篆刻的延伸。藏书票上个世纪30年代从日本引进中国,作为书籍收藏的纪念与升华的一种象征,鲁迅、郁达夫、唐弢等人都喜爱搜罗藏书票,叶灵凤还刻过藏书票,但相对于邮票,藏书票爱好者就有些少了。
“这其实跟版画从辉煌到沉寂是一个道理。”海口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版画艺委会主任王娟表示,版画作品的创作极其繁琐,画、刻、印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前功尽弃,但是人们却认为“版画一件作品可印制多张所以不珍贵”,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致使版画市场渐渐低迷,一些版画家也纷纷改行创作中国画。
“版画可复制性,既是劣势,也是优势。”海南知和行书局负责人邝育新认为,藏书票题材广泛,从文学、艺术、宗教、戏曲到人物、动物、风景、花卉、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等无一不可入画。而且,它的套式有多种系列,同一系列张数不限,每三张一套或四张一套,每张画面色彩一致,风格各异,完全可以批量进入市场。
“藏书票完全可以成为书店出售和展览的一个品种。”邝育新希望可以借助这次展览,邀请一些本土版画家,制作一些藏书票,让“书上蝴蝶”飞入百姓家,成为海南文创的一道别样风景。
新闻推荐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柳莺11月4日晚,第三届海南美食文化节已接近尾声,但市民游客的兴致没有就此消失,活动现场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