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晒娃炫富、讨好刷屏、培训……变味的家长群,是否成为你“隐形的负担”?

南国都市报 2018-11-13 09:18

布置作业、给老师发红包、送礼物、炫耀孩子、求赞……没想到,现在的微信家长群也充满了“江湖味”。一不小心还争吵对骂,真是“风起云涌”。

海口也有家长抱怨,本来是为了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加强联系的微信群,现在却成了“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等,完全变了味。家长们应该怎么看待变味的家长群呢?

南国都市报记者何慧蓉

家长

微信群成了炫富群、马屁群

李霞(化名)的孩子已经在海口某小学上二年级。一年级开学的时候,老师都是在微信群里面布置作业。然后,家长们就会在群里面,讨论这个作业怎么写,那个作业怎么写,有时候老师也会在群里指点。大家互相不认识,一些家长就在家长群里面发起建议,说大家来认识一下吧,然后就是介绍夫妻俩都做啥工作,我们家宝贝擅长什么才艺等,然后还把P得美美的小孩照片发上来。结果,各个孩子弹钢琴、跳舞、武术、写毛笔字等才艺表演图,就成了家长们攀比和炫耀的“资本”,其他家长也不得不附和、赞扬一下,以显得自己和孩子都“合群”。更有甚者,有些家长晒图时别有意味地展示家里的跃层楼房、高档家具等,“心照不宣”地炫富。

除了布置作业、攀比外,家长郑美(化名)更为不习惯的是其他家长对老师拍“马屁”。比如教师节时,有的家长在群里说“老师,你辛苦了”,有的家长不甘落后就说“老师,你是孩子的再生父母”“老师,孩子的成长都是因为有你”等,形成刷屏。但其实这些话多是表面应付之语,很少是发自内心写出来的。

在采访中,不少家长都表示微信群应该成为单纯的家长之间、家校之间加强联系的工具,而不应该被各种马屁、攀比,甚至培训机构广告等充斥。一些老师也表示,其实不太喜欢那种没啥真心实意的“老师辛苦了”“节日快乐”式的刷屏感谢语,只要家长能理解、支持及配合老师和学校的工作就好。

心理咨询师

从众心理让微信群变味

对于以上现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健康教育指导师、多哈心理工作室首席心理咨询师陈显华女士表示,炫富、拍马屁都是家长的从众行为,也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一般来说,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有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家长群里之所以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家长群里,教师是一个权威的角色,而儒家文化一直强调对权威的遵从。对权威的遵从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随声附和。老师在群里说一件事,或发个通知,很多家长立即跟风。二是怕孩子吃亏,希望得到老师特殊照顾的心理。很多家长把成人职场上的规则运用到学校里,甚至班群里,希望通过对老师的巴结,赢得老师的注意,从而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特殊照顾。三是家长本身不够成熟,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寻找存在感。炫富是引起关注的一种手段。四是教师本身的原因。喜欢听赞美的话是人之常情。很多老师享受被家长奉承的感觉,这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因而教师对家长行为不加以制止本身就是在支持这种行为。

家长群的跟风、炫富、巴结行为往往最初由一小部分家长引起,最后导致从众行为的产生。要想杜绝这种现象,只需要老师发出群通告,明确家长群的群规,比如:“本群主要由老师发出各种通知,请家长们注意收看。有问题可以提问,但杜绝与通知无关的话题。收到通知后,为了避免干扰其他家长的收看,请勿反馈类似于"知道了"这样的回应。”

新闻推荐

国足将于14日海口集结备战20日与巴勒斯坦队的热身赛

南国都市报11月12日讯(记者田春宇通讯员洪珍珍)随着中超赛季的结束,中国男足进入了备战亚洲杯的倒计时。上周五中国足协公布...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