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纸币见证国富民强发展历程人民币里有故事
第一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供图)市民在观看“中国名片——人民币发行七十周年纪念展”。外汇兑换券。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伍角券。文\海南日报记者尤梦瑜
钱,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东西。小到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消费,大到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一张薄薄的人民币纸币,是握在老百姓手中的幸福感,也是我们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力量的彰显。
钱,是世间故事的制造者,而它本身也是一个个传奇故事。11月15日,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主办,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承办,中钞华森实业公司和海南省钱币学会协办的“中国名片——人民币发行70周年纪念展(海口站)”在省博物馆开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5套人民币在内的500余件钱币珍品和公众见面,以十大板块全面展示红色金融和人民币发展历史,宣传普及货币文化知识。
A
“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币就发行到哪里”
货币是社会政治经济运行下的产物,它的产生必定印刻着时代的痕迹。
上世纪30年代,土地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又一个红色根据地。“没有货币,就很难在当地经济中占据主动位置,对军需的储备也很不利。所以那个时候,每个根据地都会发行自己的货币,包括海南的革命根据地也发行了自己的货币。”本次展览的策展负责人、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博物馆馆长李军介绍道,在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期间,各个根据地发行了大量货币。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国家银行、中央印刷厂、中央造币厂和总金库,构成了红色金融、红色印制事业的源头。其实,早在1928年5月,土地革命时期,为发展根据地经济,支援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就在江西井冈山上井村设立红军造币厂,这是党创建的第一个造币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后印制发行伍分、壹角等5种面额的纸币。“这些纸币的发行为后来人民币的发行奠定了基础。”李军说。
那么,第一套人民币又是在何时诞生的呢?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逐渐连成片,而此时,不同根据地发行的不同货币就出现了无法跨区流通、兑换的局面。为统一华东、华北各解放区财经机构、畅通解放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党中央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启动筹建全国性银行工作。晋察冀边区银行副总经理何松亭和华北财办主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认为“中国人民银行”既表示这是人民的银行,又适应将来作为新中国国家银行名称的需要。1947年10月,中央批准董必武“组建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请示。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立,董必武为银行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亲自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字样。
“人民币最早多是被大家叫作新币或者人民银行券,一份上海的本地报纸首次提出人民币的叫法后,随后"人民币"这一叫法就流传开来了。”李军介绍。
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正式发行,首发拾元、贰拾元、伍拾元券。至1955年停止发行时,该套人民币发行面额12种,从1元至万元不等;发行版别有62种。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布告即“金字第四号”文件,正式推广人民币,中央政府也明确指示“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币就发行到哪里”,同时坚持“固定比价、混合流通、逐步收回、负责到底”的方针,宣布按规定比价兑换各解放区货币,直到最后一张为止。
“第一套人民币是战时货币,它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情况下承载着不一般的意义。”李军说。可以说,第一套人民币起着重要的过渡性作用,对新中国政府在金融领域占领地位有着重要推动意义。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套人民币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迄今为止,人民币已经发行到第五套,而第二套人民币相较于第一套人民币,在币制结构上,例如面额等,发生了较大变化,开始实行主币即一元以上货币、辅币即一元以下货币的结构,这一币制结构也为日后第三、四、五套人民币的发行奠定了基础。
下转B03版?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
新闻推荐
本报11月17日讯(记者李晶晶)15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和国际狮子会就“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以下简称“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