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不断缓解教育供需难题,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海口:既要“好上学”又要“上好学”
■本报记者叶媛媛周元
看到女儿初一下学期的期末成绩单,海口市灵山镇电白村村民甘伟民(化名)第一个念头就是带着她去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感谢老师。
“上小学时她门门成绩不及格。”谈起女儿的过往,甘伟民坦诚地说,自己一直认为她不是块读书料。虽然希望孩子继续接受教育,但面对“农村娃需要当家早”的现实,孩子小学毕业时他就暗下决定,“等她初中毕业就让她去打工。”
从原来科科不及格,到初一期末考试6门功课及格5门,女儿的进步让甘伟民感到欣喜。更让他意外的是,在老师的细心培育下,原本有些厌学的女儿,竟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慢慢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着越来越自信的孩子,甘伟民彻底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只要孩子肯努力,再苦也要供她上大学。”
教育能改变孩子的一生,甚至能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在甘伟民身上,如今正生动地呈现着这些改变。而这些变化离不开海口教育环境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孩子在这里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既“好上学”,又能“上好学”。
困:教育供需的矛盾与压力
“盼了好久,终于开学了!”望着坐落在小区里的海南华侨中学美丽沙分校,海口市民刘妍十分感慨。自从得知小区要新建公立学校,她每天都会过来瞧瞧进度,盼着学校早日开学。
今年9月,包括海南侨中美丽沙分校在内,海口3所公办中小学正式开学。从过去花费近半小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到如今家里距离学校走路只要5分钟。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极大地方便了刘妍一家的生活。
这个秋季学期,白沙门小学也变化不小。不少家长发现,学校班额变小了,教室里的活动空间更大了。但与此同时,班级数量也增多了,学校压力依旧不小。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
2017年,海口市教育局调研发现,城区公办小学学位严重不足。仅这一年,海口全市就超计划招生5252人,按照每班45人计算,需要新增教学班级117个。另一方面,据记者统计,近3年来,海口共新增公办中小学6所,改扩建公办中小学8所,共新增学位近2万个。
为何学位压力依旧这么大?海口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符延益告诉记者,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国家政策上看,计生政策的改革,给海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区学位供给带来巨大挑战。
从城市发展层面来看,城镇化快速发展、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历经两年“双创”,海口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省会城市功能与教育地位进一步凸显,吸引了更多周边市县外来务工人员和外省人员的落户与居住。根据统计部门数据,近7年来,海口常住人口数量正以每年超3万的速度在增长。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非海口户籍学生占比超过41%。
“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用地的紧张,让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也让学位紧张、大班额等问题更难以彻底解决。”符延益说。
增: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教育发展难题如何破解?
“增加学位是关键突破口。”海口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厉春说。以2017年启动的第二轮增加学位改扩建项目为例,海口市教育局延续过去“10+2”改扩建学校项目的成功做法,对城西小学、农垦三小、琼山十二小、府城中学、海联中学等10所学校进行改扩建,预计建成后小学可增加学位6210个,初中增加1550个学位。
琼山区的学位压力历来紧张,其中,划片范围最大的琼山五小更是突出,2016年其实际招生数就超出计划数近3倍。得益于第一轮“10+2”项目,市、区教育部门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对琼山五小重新配置,在优化操场、教学楼等基础设施环境的同时,腾出了28间教室,至少可供800名学生使用,大大缓解了该校乃至琼山区的招生压力。
解决眼下的教育难题不仅要多办学校,更要办好学校。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向往,就是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
海口市民林德云居住在五源河公寓公务员小区。“住在这里通勤省时不少,但周边划片区域没有特别优质的学校,就怕耽误了孩子的教育。”3年前,他曾一度为孩子的上学问题发愁。而如今,孩子在家附近的海口市五源河学校就可以“上好学”。
“办学第一年,我们小学部共招收6个班350名学生,而今年,我们招收了15个班700余人。”五源河学校校长陈运香坦言,不少家长起初也对学校抱有疑虑,甚至宁愿跑到距离更远的学校上学。经过两年多的蜕变,学校的教育理念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可,这所学校也在努力建设成为百姓心中“家门口的好学校”。
“促进海口教育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一系列教育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厉春介绍,从2012年-2017年,海口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5年间教育财政增长了48%。目前,海口以“一校两园”“第二轮改扩建项目”“全面改薄”“棚户区改造”“引进优质学校”五驾马车并驾齐驱,有效地推动本地一批优质新校落成,帮助薄弱学校得到发展、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引:名校力量引领教育发展
相较于国内发达省市,海口教育水平底子较为薄弱,单靠自身力量,很难实现教育的跨越式突破。在海南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当下,如何尽快补足海口教育的历史短板,让孩子们获得更前沿、更优质的教育,成为摆在海口市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好风还得凭好力。从2014年起,海口谋划新一轮教育布局,主动向国内知名院校抛出橄榄枝,吸引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批名校附属学校来海口办学,尝试通过名校的引领、示范和带动,解决眼下海口教育水平的不足。
引进名校的过程并不容易。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海口市政府班子成员和市教育局主要领导曾多次奔赴北京调研,与多家名校进行磋商。项目签约后,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张琦,海口市委副书记、市长丁晖多次率队到各教育项目现场办公,不少相关部门更是派专员协助解决现场施工难题。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校长王宏说,这在国内并不多见。
一座座名校相继落成。但如何尽快适应海口实际办好学校,真正发挥名校的“鲶鱼效应”,海口市教育部门和各校也一直在思索。
王宏摸索了一年,在他看来,要尽快发挥出名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最关键的是办“接地气”的教育。“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不是将先进的理念和模式生搬硬造,更不是努力比他校培育出更多尖子生,而是均衡发展,拉动中等、薄弱水平的孩子共同提升。”
人大附中海口实验学校校长王晓楠认为,无论在哪儿办学,最重要的是“俯下身来做教育”,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中成长,进而通过不同理念的传递带动全市教育水平提升。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海口学校执行校长范冰也在思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办成一所好学校,用完善的课程体制、健全的管理模式、成熟的教育体系,回报家长对学校的期待。”
展开海口市教育规划版图,越来越多的优质名校已标注在这座城市中。
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11月20日,英国最负盛名的私立学校之一哈罗公学正式落户海口,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哈罗国际(中国)礼德学校两所学校将于2020年9月正式开学。这是海口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又一突破,为海口培养、吸引国际人才迈出更坚实的一步。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未来,海口将更加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多措并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更多孩子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同时我们也呼吁各部门、社会各界更加关心、支持教育,共同携手为海口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海口市副市长龙卫东说。
(本报海口11月21日讯)
新闻推荐
海口火山口公园11月24日至12月31日期间,火山口公园将推出一系列展示海南当地传统文化的演出,给游客和市民带来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