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超过8%阻击慢阻肺 常查肺功能
健康关注
■本报记者侯赛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1月第三周的周三定为世界慢阻肺日。如今,“慢阻肺”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之后全球第四大致死性疾病。海口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曾慈梅介绍,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超过8%,慢阻肺早期诊断和防治更是刻不容缓。
秋冬季慢阻肺进入高发期
时下,不少候鸟老人飞来海南过冬,其中就有一些慢阻肺患者。曾慈梅介绍,秋冬季节,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为“慢阻肺”)的高发期,这也是很多老年人最为头疼的疾病,稍有不慎,咳、痰、喘、憋的症状加重,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病痛,也加重了家庭负担。
“10多年了,我的痛苦就如同小刀割肉:一动就喘,好像有无形的手,掐住了我的气管,呼吸每一口气都很困难,真是生不如死……”在海口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门诊,曾慈梅就遇到中老年慢阻肺患者这样对她倾诉。
“慢阻肺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疾病,尤以老年人群最为常见。”曾慈梅介绍,此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的肺部疾病。
曾慈梅介绍,慢阻肺发病因素包括个体易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两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目前,公认吸烟为慢阻肺的重要发病因素,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率也越高。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以上。需要强调的是,长期吸入二手烟也是不可忽视的。另外还包括接触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包括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和室内被污染的空气等)。
曾慈梅介绍,海南空气质量好,气温也比较高,因此海南本地的慢阻肺发病率比北方省份低,但是,本地患者对慢阻肺的认识却比内陆省份要低很多,需要引起重视。
体检需重视肺功能检查
慢阻肺虽是呼吸道疾病,但对人体全身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患者往往伴有心血管病、全身软弱乏力、骨质疏松、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症状。
据介绍,许多老年慢阻肺患者活动能力下降,生活无法自理,一旦感冒受凉,就容易造成肺功能急剧下降,出现气促明显加重,需要反复住院。
“目前,肺功能检查是尽早诊断出慢阻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许多单位每年的体检内容并不包括肺功能检查等。其实,这个检查是早期发现慢阻肺的重要检查手段。”曾慈梅表示,在我国慢阻肺患者中,2/3处于早期阶段,症状不明显。此外,大众知晓率低,导致漏诊率达7成以上。
曾慈梅提醒,年龄大于40岁的吸烟者或曾经吸烟者,与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者,长期受室内外空气污染的人,有慢性咳嗽史、发作性喘息史、劳力性呼吸困难史的群体,都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查。
“秋冬季节是阻塞性肺气肿的高发时期。”曾慈梅说,慢阻肺患者在冬季尤其要注意饮食起居,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居室内要定时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吸烟人群需及早戒烟,不吸烟的人群要主动远离二手烟。
同时,可定期适当进行数次腹式呼吸、缩唇呼吸锻炼,增强呼吸功能和提高运动量,增强体质。
走出慢阻肺治疗盲区
曾慈梅介绍,对慢阻肺的治疗,不少患者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慢阻肺有一个渐进过程,很多人起初无明显症状,就是咳嗽、咳痰,认为吃点药就好了,也不去检查。如连续咳嗽超过两个月,连续两年在秋冬季出现慢性咳、痰、喘、炎(气管炎)症状,就要警惕患慢阻肺的可能。
其次,很多人因担心激素治疗有副作用,如会使人发胖等,拒绝激素治疗。曾慈梅表示,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激素是慢阻肺的一线治疗药物,临床实践证明,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可有效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次数,保护肺功能。目前临床的激素都是吸入型的,局部应用,以微克计算,剂量非常小,成年人吸完药以后,只要漱漱口,几乎不会产生副作用。而且早期慢阻肺患者,只需要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即可,所以早诊早治非常重要。
曾慈梅表示,很多慢阻肺患者的依从性很差。平时症状不明显时,他们经常不按医嘱服药,发作了才去医院用药。“其实,患了慢阻肺后,气道病变是长期存在的,肺功能是进行性下降的,每一次急性加重,肺功能就急剧下降,所以平时的治疗也尤为重要。”曾慈梅表示。
最后,曾慈梅提醒,慢阻肺患者不宜剧烈运动,但不代表不能运动。曾慈梅建议,慢阻肺患者应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等缓慢的运动,同时多做呼气操,即深吸气、深呼气,尽量让肺泡里残余的气体排出去,可以改善肺功能,增加呼吸肌力和耐力,减轻呼吸困难、缓解病情。
新闻推荐
本报海口11月23日讯(记者计思佳实习生岳海关)11月23日,2018美大地区友好论坛在海口举行。来自汤加王国、澳大利亚、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