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群村那棵白玉兰
□陈恩睿
时值冬至,走进海口秀英区永兴镇建群小学,偶见大门左边那棵大树上有人在拉拉扯扯,好像淘气的孩子爬树掏鸟巢那般。一问,原来是给树割除“寄生物”——树上那几条枝干上长出来的“寄生物”都一一被割除。
正在割除“寄生物”的是建群小学廖校长。他说,这是棵白玉兰,永兴一带独一无二,树龄有两百余年,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变化,更是建群村的珍贵文物。听廖校长这么一说,我立即环顾起眼前的这棵白玉兰树。只见主树干的左右枝干,均有洞穴或裂痕,那洞穴是树老化的象征,那裂痕,是几年前一个大台风折断树枝留下的“伤疤”。虽然留着伤痕,但白玉兰仍然独具一格,出类拔萃。树高约10米,主干粗壮得需两个大人环抱才能合拢,三条大枝干均生长着不少的小枝条,挺拔向上,挂着满满的嫩绿的、翠绿的、青绿的叶子,显得生机盎然。
白玉兰象征着报恩、纯洁、芬芳。传说很久以前,在一处深山里住着三个姐妹,大姐叫红玉兰,二姐白玉兰,三姐叫黄玉兰。一天,她们下山游玩时发现村子里一片死寂,三姐妹十分惊异,原来是某大王赶山填海,杀死了龙虾公主,从此,龙王爷就跟某大王成了仇家,龙王锁了盐库,不让附近的村民吃盐,终于导致了瘟疫发生。三姐妹十分同情村民,于是决定讨盐。然而,这又何等容易?在遭到龙王多次拒绝后,三姐妹只得从看守盐仓的蟹将军入手,用自己酿制的花香迷倒了蟹将军,趁机将盐仓凿穿,把所有的盐都浸入海水中。村民得救了,三姐妹却被龙王变作花树。为了纪念三姐妹,后人就将那种花树称作“玉兰花”,而酿造的花香也成了她们自己的香味。
唐代有诗“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妪乃春时”,意为女性天天赏视玉兰花,可人老心童,永远青春;明代沈周《题玉兰》“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也表达了玉兰花颜色如银似玉,洁白无瑕;明代文征明《玉兰》“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描述了新开的玉兰花洁白优雅,仿佛绰约多姿的美人刚刚妆点过雪白的面容,焕发着美玉一般的辉光。
1983年4月,上海市提出将月季、桃花、海棠、石榴、杜鹃、白玉兰等作为候选市花,经市民投票评选,其中以白玉兰票数最多,桃花居次。最终,白玉兰被定为上海市市花。
上海市民钟爱白玉兰流露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街边花园和大公园一到春天就开满枝头的白玉兰,更是渗透进了每一个地方。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校徽上有着白玉兰;复旦大学的校花是白玉兰;一些中学校徽上有白玉兰;一些重要奖项也用白玉兰命名,如上海电视节上颁出的“白玉兰奖”等等。
如今我站在白玉兰树下,闻着淡淡的清香,那是白玉兰散发出来的。建群小学一位青年老师手指着树上,认真地教我们看白玉兰花。花蕾卵圆形,挤在绿叶间,且直立着;花儿直径约小孩拳头那么大,花色显白多,也有点淡黄,长圆状倒卵形,讨人喜爱。
建群村党支部书记吴明壮介绍,建群建村三百多年。1912年创建小学,直至1952年为私立书墩,名为儒学书墩,属初小;1953年发展为公办完全小学,改名为儒学小学;1866更名建群小学。在羊山地区,有村均有庙,先村后庙。1912年前,白玉兰东北两三米处,村里就修起一座简易庙,供村民举行民俗活动及聊天、讲故事等。
68岁村民老吴说,小时候,他上学读书就有白玉兰,那时的树和现在的树,大小、高矮相差不了多少。这种树的花呈白色、芳香,嗅闻让人舒服。白玉兰是本地品种还是外地移植过来的,一点都不清楚。建群村面积不小,山丘树木繁多,但全村只有一棵这样的树。多少年来,白玉兰都成为一代代村里孩子的课堂,多少孩子在树下读书学习,因此也象征着桃李芬芳,人才辈出。
77岁村民老廖说,村里早年就建起简易庙,村里读书人建议,从外地移植白玉兰,并在庙里设立孔子雕像和神位。私立书墩创办后,老先生宣传孔子,崇拜孔子,后来便将私立书墩改称孔子庙。2013年,建群小学进行规范化建设,村里决定迁建孔子庙,庙址选在学校对面并仅隔村道,白玉兰却原地不动。学校保安人员说,有客人来到建群小学,对白玉兰都感兴趣,了解白玉兰的历史,也掏出手机拍照,还选角度取特写。
玉兰花,洁白无瑕,沁人心脾,深深地吸引着我;玉兰花,不畏严寒的精神,那怒放的情怀,深深地吸引着我。建群村这棵白玉兰,花开在树上,却怒放我心中。这颗白玉兰,默默地吐露芬芳已两百余年,若成了建群小学的“校花”,那也是很有意义的。
新闻推荐
南国都市报12月31日讯(记者胡诚勇通讯员陈创淼张丽珍)“与文明同行,是秀英人厚德载物的血型;与文明同行,是所有秀英人笑容的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