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你与“女神”只差一副牙套?专家提醒:成人正畸要选择合适方案

海南日报 2019-01-17 06:54

■本报记者徐晗溪通讯员全锦子

俗话说:牙美七分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重视口腔健康和容貌形象的人也越来越多。社交媒体上,诸如“你与"女神"只差一副牙套”的对比图也常常能得到网友的极大关注,让许多成年人对矫正牙齿跃跃欲试。

成人牙齿矫正会不会导致牙齿松动老化?牙齿矫正器是不是越贵越好?海南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海口市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负责人王海燕医生。

矫牙不再是青少年的专利

十几年前,普通金属托槽矫正在国内流行。如今,随着口腔正畸技术的发展,牙齿矫正理念逐渐被修正和更新,尤其是隐形矫正器的广泛使用,让牙齿矫正不再是一件“张不开嘴”的事。

“找我矫正牙齿的市民,既有青少年,也有成年人,年龄最大的是一位61岁的先生。”王海燕说,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正畸科,成人正畸率约在40%,甚至一些家长带孩子来整牙时也会被“圈粉”,索性与孩子一起做牙齿正畸,弥补小时候不能整牙的遗憾。

王海燕表示,矫正牙齿并没有严格的年龄上限,口腔正畸学理论和技术在不断改进,成年人正畸越来越流行了。“如果把牙齿比作树木,牙周组织就好比是土壤,只要土壤的条件足够,树木就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移动。理论上,70岁的老人,只要牙周组织健康,照样可以矫牙。”

整牙需选最佳方案

牙齿矫正整齐了,人就变美了吗?王海燕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因为牙齿矫正不仅要看起来好看,还需要笑起来也好看,不仅需要好的医疗技术,牙科医生也要有好的审美,需要研究人的面部动态美。

从医学角度来说,人面部面下1/3区域的表情肌最为活跃,而正畸所能改变的牙齿和牙槽骨的位置恰恰位于这个区域内,因此整牙的确能带来面部美观最大限度的变化。但由于面部软组织形态是由曲线勾勒而成,如果整牙只是传统考虑局部,就容易导致出现脸部动态时表情不自然的状况。

因此,在牙齿矫正初期,专业的正畸科医生会通过数据模拟,预判整牙者整牙后的微笑动态,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正畸方案。“简单来说,就是笑起来是否露出8颗牙齿,是否有很饱满的笑容。”王海燕表示,在高科技的加持下,正畸牙齿已经是一项可精准测量、精雕细琢的系统工程。

正畸让牙齿更健康

不少网友在分享整牙经历时提到,有人在牙齿矫正后出现牙齿松动、咬东西无力的现象。王海燕表示,牙齿正畸发展了100多年,从目前数据来看,虽然不排除个别人出现牙根吸收等问题,但正规的牙齿矫正绝大多数是安全的。

“牙齿松动的"罪魁祸首"不是正畸,而是牙周病。”王海燕说,成人牙周病越来越常见,当患有牙周病时,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出现不同程度的吸收,牙齿因此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性移位。人的牙齿一直都在移动,当牙齿发生病理性移位时,不仅可引起牙齿磨损等咬合创伤,而且牙齿出现移位、间隙、倾斜扭转等问题时,也容易因牙缝填塞食物残渣或较难彻底清洁而出现龋齿问题。

王海燕表示,通过正畸治疗,可压低排齐病理性移位的牙齿,使口腔重新建立一种良好的咬合关系。正畸治疗并不是单纯的改善美观,牙齿排列整齐后,口腔清洁也就更容易,可更好地保护口腔健康。“有些中老年人因为牙齿缺失来镶假牙、种植牙,但因为牙齿咬合不齐、咬合关系错乱,反而需要先正畸才有合适的空间进行镶牙、种植牙手术。”

王海燕表示,成年人的牙齿矫正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也更高。在矫正过程中,牙周的维护和管控很重要,有问题一定要配合医生做检查,进行牙周治疗,必要的时候要终止矫正过程,“如果对牙齿进行了不符合生理的移动,使用过大的矫治力量、过长的矫治时间,就有可能对牙齿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相关链接

正畸小贴士:

以前大家常见的“钢牙”指的是传统的固定唇侧矫正,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也在进步。现代矫正技术不仅有固定唇侧矫正,还有相对隐蔽的舌侧正畸,以及无托槽隐形矫正和精准的数字化矫正。王海燕表示,各类矫治器都有其优缺点,具体到每一个人该适用于哪种矫治器,医生会根据其年龄与牙齿状况等进行推荐。

1.金属托槽:

传统金属托槽价格低,结实耐用,但不易保持口腔卫生。

2.透明陶瓷矫治器:

由坚固透明的生物陶瓷材料制作,戴在牙齿上远看仅有一条钢丝,不易被发现。

3.舌侧正畸矫治:

将矫治器全部安装于牙齿的舌侧面进行矫正,外观上看不到任何治疗装置,但对发音有影响。

4.隐形矫治器: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图像采集与处理技术、三维数字化成像及3D打印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可实现三维可视化矫治效果的预测。

5.数字化精准定制自锁托槽:

通过CT扫描获得牙齿3D模型,基于牙齿扫描数据分析,对托槽、弓丝进行全方位个性化定制,因此可以明显缩短疗程减少矫正及复诊时间。

(徐晗溪辑)

新闻推荐

海口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两天超400人踊跃献血让爱延续 做个“热血青年”

海口市的干部职工积极献血。图为省血液中心提供■本报记者符王润1月10日的万绿园,细雨绵绵。在两辆献血车前,人们撑着...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