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口:湿地建设提升“生态民生”

海口日报 2019-04-01 09:08

图①:市民在凤翔湿地公园跑步锻炼身体。

图②:凤翔湿地公园三角梅花绽放,市民喜笑颜开合影留念。

图③:3月31日,凤翔湿地公园里,海南大学一名老师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普及植物

种类知识。据了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生态环境良好植物种类丰富,成为

学生们“野生花卉学”的理想上课地点。本报记者李天平摄

图④: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群白鹭翩翩飞过水面。

图⑤: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美。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石中华摄

近年来,海口通过“湿地+水体治理”,将昔日水质不佳的美舍河打造成了穿城而过给的景观河;通过“湿地+水利工程”,将五源河变成了野生动物“天堂”;通过“湿地+生态修复”,东西湖重焕昔日“地标”光彩;通过“湿地+土地整治”,潭丰洋近万亩火山熔岩湿地得以保留……海口在湿地建设中,通过科学规划,根据不同的湿地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出了特色分明的湿地公园。2018年10月25日,在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海口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中国湿地保护修复最强音。

目前,海口湿地生态不断融入城市生态圈中,为百姓构筑了幸福美好的家园,也让老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本报记者龙易强

“水城”神韵再现

湿地,水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有“地球之肾”的美名。在海口32个水体治理过程中,湿地处理系统因其具有缓冲容量大、生态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净化水质良好等特点,其身影随处可见:凤翔湿地公园八级梯田里植物搭配错落有致、昔日“城中稀客”红树在河岸边生根发芽、独具特色的城市小微湿地遍布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三角池3000多平方米的人工湿地承担着水质净化的责任担当……

记者从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获悉,近年来,海口市在大力推进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充分运用湿地净化水质作用,在湿地保护修复相关的水环境整治工作上,海口2015年至2017年已投入资金80亿元用于开展包括海绵城市建设、点面源污染防治、水量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截至目前,海口纳入国家考核的21处水体治理点中有20处公众满意度和水质均达到要求,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完成90%的考核目标。海口水环境治理工作成效显著,还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如今,美舍河边、五源河岸、鸭尾溪畔硬质堤岸已被生态驳岸代替,浅滩、束岛散落其中,“海岸卫士”红树长势郁郁葱葱,“净污”水草根植水底、随水摇摆……海口32个水体在改造渠化河道时,以自然修复为主,打破原有“三面光”束缚,通过退堤还河,腾出断面空间,改造硬质的直立断面为草坡入水的复式断面,恢复河道自然弯曲形态,不仅重塑了健康自然安全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泛洪漫滩的生境空间,构建水岸融合、蓝绿交织的城市生态廊道,还保障了海口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延续性,让城市水体安全、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河道、湿地、景观达到完美集合,“水城”神韵再现。

乐享湿地生态福祉

蜂虎又来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啦!近日,有中国“最美小鸟”美誉的12只蜂虎在公园筑巢栖息。

为给蜂虎提供可挖洞筑巢繁殖的空间和足够的安全距离、充足的食物来源,海口林业部门邀请相关专家莅临公园指导营造蜂虎栖息地。

蜂虎是海南岛稀有的留鸟,被列入国家“三有”动物名录,每年的3月下旬到7月下旬,栗喉蜂虎和蓝喉蜂虎都会准时前来海南繁殖。而之前,主要是集中在海口金沙湾蜂虎湿地保护小区繁殖。随着海口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力度,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18年5月,五源河下游发现栗喉蜂虎和蓝喉蜂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距离市区最近的蜂虎栖息地,成为市民游客观鸟看鸟的新景点。

除了蜂虎再现五源河,五源河开展生态修复后,相继出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野生稻、水蕨、原鸡,省级保护动物蓝胸秧鸡等,成为海口湿地生态修复治理成效的直接体现,更是海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

根据《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2017-2025年)》,海口将打造4个国家湿地公园和3个省级湿地公园以及45个湿地保护小区、羊山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至2025年,湿地总面积达到31918.09公顷,湿地保护率在60%以上。

“湿地+旅游”新时尚

湿地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仅有助于防洪,还能过滤污水提高水质,同时也是城市绿地,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海口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因其具有自然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据了解,目前,海口旅游业界深度挖掘湿地资源,将其与其他产品组合开发,推出了“红树林深呼吸”、湿地健康骑行徒步游等系列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湿地生态游体验。

不仅如此,海口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激活了海口市湿地生态旅游市场,周边居民通过旅游服务、湿地产品供给等形式获取切实利益,从湿地保护工作中获得收益,实现了湿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龙华区龙泉镇涵泳村的千亩荷塘,每逢五六月荷花盛开的季节,吸引许多市民和游客前去观赏,当地村民依靠荷塘增加收入超过1500万元;琼山区凤翔街道新潭村,因村前千亩大潭种有莲藕,每逢初夏时节,潭面开满荷花,每年吸引约2至3万名游客前来体验观光;美兰区三江镇的“鹤舞九湖”,是湿地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乡村生态旅游片区,每年吸引近5万游人到此旅游观光;秀英区永兴镇冯塘绿园,融火山湿地、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为一体,游客纷至沓来。

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口将以获评“国际湿地城市”为起点,大力开发湿地+乡村旅游线路,引导村民通过旅游服务、旅游区务工和土地租金分红等,增加村民家庭收入,让群众真正从湿地保护利用中得到实惠。

“院士专家海南行活动”——

湿地专家为海口建言献策

本报3月31日讯(记者龙易强)31日上午,海口在市民游客中心召开专题咨询会,湿地专家崔保山教授就海口市系统规划和管理湿地、加强生态资源基础本底认识、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修复关系、湿地合理利用与促进乡村振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建言献策。副市长文斌参加。

3月29日至4月3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各领域30余名院士专家到海南调研,开展“院士专家海南行”咨询服务活动。根据调研活动安排,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湿地专家崔保山于3月30日到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口新旧沟湿地乡村公园调研,并于3月31日召开专题咨询会。

专题咨询会上,崔保山表示,湿地保护和修复利用以及乡村振兴有密切关系。传统的“湿地+旅游”产业要保留,更要把湿地特色产业和绿色产业加进去,通过引入更高、更多的科技的力量达到湿地产业的提质增效。崔保山指出,海口可以往乡村旅游教育、环境生态保护教育等方面发展,去吸纳更多的中小学生和管理者进行参观交流,引导对方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保存原有的农业特色湿地景观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湿地品质、振兴乡村,还可以带动当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国际湿地城市是一个非常鲜亮的城市发展的名牌,海口率先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崔保山建议,下一步,海口应该在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上加大相应的科技内涵、生态内涵和绿色内涵,在湿地保育、产业发展、生态补偿等方面下功夫。

海口湿地“天生丽质”

□本报记者龙易强

海口湿地面积29093.09公顷,有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等4个湿地类及11个湿地型,湿地率达12.7%。海口的湿地涵盖羊山火山熔岩湿地、热带北缘红树林湿地、北向滨海湿地、城市内河湖修复湿地四大板块,构成了“一轴、一带、两区、多点”的湿地格局,承担着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洪排涝等重要生态功能。

其中,被誉为“中国红树植物基因库”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面积、树种、生物多样性在全国首屈一指,栖息着212种鸟类及近400种其他动物,也是中国最美的海南八大海岸线之一……

人工湿地在城市中具有宝贵的生态价值,其地位一样不可小觑。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用构筑梯田湿地的方式治污,成为海口治水的一大亮点,这里1.4万平方米的梯田分为8级,每级都用砾石隔开,里面种植了翠芦莉、再力花等水生植物,经过它们根的吸附和砾石的净化过滤,污水就变成清水。人工梯田湿地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还成了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现在每天可净化处理5000吨污水。

丰富的湿地造就了海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红原鸡、褐翅鸦鹃、小鸦鹃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海口湿地里繁衍栖息,号称“中国只有海南有,海南只有羊山有”的水菜花和水角在海口湿地里自由生长。目前,海口有湿地脊椎动物514种,占全国22.23%,有湿地维管束植物439种,占全国的20.31%。

新闻推荐

瓷器修复师贾东:重塑瓷器之美

贾东在专心致志地修复瓷器。贾东修复的紫砂茶壶。贾东修复的瓷杯。贾东工作室一角。文\图海南日报记者侯赛中国有句...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