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珍贵琉璃藏品展现丝路文化

海口日报 2019-04-30 10:29

公元前一百二十多年,张骞凭着一双脚踏出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近日,“丝绸之路上的琉璃”吕新文599件(套)珍贵琉璃展在海口市博物馆开展。

此次展览通过丝绸之路上最具东西方交流为代表性的器物——“琉璃”为题材,发掘、展示这些具象的、物化的并被赋予了人文生命的历史遗物,触摸、破解它的神秘,使其蕴藏的人文精神鲜活起来,且勾勒出它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争奇斗艳的历史路径……

数量大

599件展品讲述历史发展进程

随着一阵阵惊叹声,市民游客纷纷驻足“丝绸之路上的琉璃”吕新文藏品展前。展品主人吕新文通过599件(套)珍贵琉璃展品为参观者讲述了公元前200年至民国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故事。该展览是海南省近年来琉璃展览数量最多的一次。

1877年,普鲁士学者李希霍芬第一次将中国古代陆上贸易称为“丝绸之路”。在我国古籍中,“琉璃”一词最早始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而壁玉、珊瑚、瑠璃,成国之宝”。

吕新文说,通过每段时期琉璃展品的功用、工艺,可以让人了解到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20余年来,钟爱收藏古代艺术品的他,与多家大型涉海博物馆展开交流与合作,已收藏到中国历史发展各时期诸种琉璃精品千余件。

吕新文介绍,汉代的琉璃制作在技术方面引入了国外的吹制法等工艺,在配方与造型上也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常以仿玉为主题,包括礼器如琉璃壁等,陪葬器如蝉、窍饰、握猪、衣片等。容器有耳杯、盘、瓶等;饰物有耳饰、带钩、各色珠管等;另外还有印章、剑饰琉璃动物、平板琉璃等极为丰富的实用器。另外,在吸收新工艺的同时,延续着战国及秦的铅钡传统工艺制作方式。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兴盛,琉璃供器、净瓶、舍利瓶、供盘等开始出现。成熟的铸造工艺,各式各样且数量不菲的秦汉时期的琉璃,是中国早期琉璃制造的一个顶峰时期。

展览现场,数件“罗马帝国时期女性人头像瓶”琉璃展品,卷曲的秀发、美丽的脸庞,那双迷人的大眼睛凝望着你,一呼一吸间已经两千年,即使被厚厚的风化层裹挟着,也难掩盖浓郁的异域气韵;各种形态的琉璃戚展品,早前主要是仪仗用器,戚中穿大圆孔,两侧各有两组凸齿,器型规矩,春秋战国以后,除用于仿古玉器作品外,这种器物很少见到,而以琉璃存世则更为罕见;蜻蜓眼琉璃珠和仿玉琉璃器展品,这种在琉璃珠上粘贴多重彩色套环、因类似蜻蜓的眼睛而得名的琉璃珠,寓意可以通鬼神,能够消灾祛邪;色彩多样的琉璃玦(玉玦)展品,佩戴身上寓意凡事能够决断,有君子及大丈夫的气概,其中还有代表刑罚的标志……数量众多的琉璃展品让人赞叹不已。

级别高

部分展品属国家级文物孤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留给世界最辉煌的文化遗产,而丝绸之路上最具有东西方交流的代表性器物——“琉璃”,为这段神秘的历史带来了艳丽的色彩。

吕新文表示,此次展出的展品有一部分是国家级文物孤品,既有来自域外国家古代的钙钠琉璃,也有产自中国本土的铅钡琉璃,包括各种珠串、各式器皿、佩戴物件、动物形态的装饰物件等,这些器物不单来自陆上丝绸之路,更有出自海上丝绸之路。

展览现场,最特别也是最吸引人目光的是一件名为“朱雀”的琉璃展品。吕新文介绍,该展品于2014年他在河南洛阳发现并购买收藏。“该展品出土于秦汉时期,高约25厘米,宽约35厘米,是祭祀的盛酒器皿。在建造城池、宫殿、庙宇时,人们把其刻在瓦当、砖头上,标示方位,保佑一方平安。在展馆的"朱雀"现今仍旧保存基本完整,是不可多得的琉璃珍品。”他说。

随着丝绸之路的推进,各国使团、商队、僧人和民众络绎不绝地往返,大唐王朝对外开放达到了巅峰,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儒家思想与佛教十分活跃,并相互影响与渗透;而佛教的盛行为琉璃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佛家的眼里,琉璃因其纯净、内外明澈,能照三界之暗,有蓄纳佛家净土光明与智慧的功能,可保十方平安,故极力推崇,并被列为佛家七宝之首,为佛家制作出了各类“礼器”。例如舍利瓶,几乎所有圆寂高僧的舍利都放进了琉璃瓶中。除了舍利瓶,唐朝在继承了隋代所有器型品种外,新增加了茶具、佛像、空心球及各类琉璃珠,继续用仿玉工艺制作了各类佩戴首饰,如发簪、手镯之类等。

此外,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器来看,均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它们和西亚琉璃一起通过丝绸之路,大量来到中国,这种采用了刻花、描金、釉彩、模压、贴塑等冷加工技术工艺的琉璃器晶莹剔透,精美程度不亚于今天我们生产使用的玻璃产品,令人叹为观止。

后续多

出版相关书籍和再办琉璃展

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开始,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达到顶峰;明代中期由于海禁而逐渐衰落,清初以后开放禁海。

“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南海盛况空前,而西沙海域是古代所有海上船舶的重要通道,但是这里珊瑚礁盘密集,加上潮汐变化较大,商船触礁沉船时有发生,造成了各时代沉船的大量堆积,形成了丰富的海底文化遗珍。随着当地渔民的打捞和我国水下考古的大量发现,许多珍贵瓷器、金银铜器、兵器、象牙、香料等露出水面,其中出水了不少璀璨夺目的琉璃制品。

20余年来的寻访和收藏,走过大街小巷,拜访民间艺人,吕新文与琉璃工艺品有着太多的不解之缘。说起此次展览中钟爱的展品,吕新文掰着手指娓娓道来:“除了"朱雀"外,水晶琉璃煤油灯,此灯十分沉重,底座为后陶瓷制作,中间为铜花工艺,上面水晶玻璃,别致美观;绿色料镶铜钟,外观通透明亮,整体感觉方正有型;白色套绿色料鼻烟壶、红料套色鼻烟壶,工艺精美,小巧精致,制作精良……太多了,不胜枚举。”599件琉璃展品,讲述着599个故事,从西周至清末民国,犹如穿越了历史隧道,细细品味琉璃工艺品璀璨的发展历程。

“为何筹办此次展览?”面对提问,吕新文诚挚地说:“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琉璃,看到其中的美,从而了解中国的丝路文化。”他透露,目前正在创作一部关于中国琉璃发展史的丛书,书名为《丝绸之路上的琉璃》,通过系统地梳理各个时期的琉璃工艺品,分析其制作原理和工艺,从而了解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同时,琉璃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珍贵器物,通过这些冰冷却绚丽的历史遗物,尽可能地重新拼凑这段历史,让更多的读者清晰地了解曾经的美好。

吕新文表示,此次展览结束后,还将在海口其他展区进行展览,或将展示数量更多的珍贵琉璃工艺品,为市民游客献上一场文化盛宴。

回望是为了

期待更多的美好

□本报记者吴雨倩

走进海口市博物馆,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的琉璃工艺品分别布置在两个展区内,观赏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展品的主人吕新文对每件展品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最令我感到欣喜的,除了名声在外的“朱雀”外,更多的是数量众多且外形小巧的琉璃饰品,包括琉璃戒指、琉璃手链、琉璃耳钉、琉璃挂饰等,每一件都晶莹剔透,造型美观,很难相信这些距今很多年的工艺品,仍旧时尚美观,质量优良,从而可以想象当时人们不俗的审美价值观。

回望过去,自汉唐盛世开始至两宋、元、明、清——西亚的商队伴随着悠扬的驼铃声,往返在金色的沙漠中。唐代后期,动荡的局势影响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更是让陆上丝绸之路日渐衰落;自宋代开始,南海的商船在惊涛骇浪中带着鲜艳的丝绸、精美的瓷器等往西,东返带回了西域丰富多彩的域外文化……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留给世界最辉煌的文化遗产。而今,以“琉璃”为题材,通过发掘、展示这些具象的、物化的,并被赋予了人文生命的历史遗物,共同一起触摸、破解它的神秘,使其蕴藏的人文精神鲜活起来,并勾勒出它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争奇斗艳的历史路径,是我们值得去做的事情。毕竟,回望是为了期待得到更多的美好。

新闻推荐

“冰袖”降温真那么神? 专家:可用其他防晒手段代替

本报4月29日讯(记者李银)近段时间椰城艳阳高照,火辣辣的太阳下如何能有效消暑防晒?记者走访发现,海口街头已经有不少市民戴上...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