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八旬老人珍藏400多张粮票方寸之间有乾坤 丈“粮”时代说变迁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粮票是我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也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代的一种产物,对那些年代的政治、经济都是真实的记录。随着社会的变革,粮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史料性、艺术性、知识性都具备了不小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不同年代、不同省市的粮票款式、图案、色调等都不一样,很好看,也很耐看。”82岁的王仁好是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人,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收藏粮票,至今已藏有400多张面额不一的粮票。在王仁好看来,以前粮票是解决老百姓温饱问题的一种实用凭证,但现今已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收藏品,甚至是一种时代印记。那一张张已经逐渐泛黄的粮票,正如岁月在王仁好脸上勾勒出沟壑纵横的皱纹,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400多张粮票怎么来?
王仁好将这些粮票整齐存放在一本厚厚的集邮册里,逐页翻阅发现,这些粮票基本按照行政级别归类收藏,一张张图案各异的粮票总能将人的思绪带回到那些不同的年代里。
经初步统计,王仁好收藏全国粮票为400多张,各省市粮票从10多张至100多张不等,此外,还有军用粮票3张,面值也从0.1两至1000斤不等。“早在7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没多久,那时是海南钢铁厂的知识分子,每月能领到的粮票是21斤,与普通工人领到的数量基本一样。”他回忆说,光有粮票是不能领取粮食的,必须先持有粮证;在政府或单位发放的粮证上,会备注持证人每月额定的用粮数量,每领取一次都会详细标注,当你当月领满了21斤粮食,即便手上还有再多的粮票,也不能再多领粮食了。
“那时,我去外省出差的机会比较多,每到一个地方,就要等额兑换当地的粮票才能吃饭。”王仁好介绍,全国粮票不受地方限制,可以跨省、跨县,随处可用,但特定的省市粮票局限于在本地区使用。从1970年代开始,王仁好就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工作,也零星收集到一小部分粮票,到了八九十年代,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取代了计划经济,这时,粮票已经从实用凭证转变为收藏爱好,王仁好经常会把出差在外没有用完的粮票带回来收藏;或是通过书信交往,与出差在外结识的熟人交换、购买粮票。现今,王仁好还珍藏着30多封与外省友人交换、购买粮票的信件,邮戳时间显示多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也就在那个时期,他迎来了粮票收藏的“丰产期”。
虽说藏有400多张款式不一的粮票,但王仁好就偏好其中两张,一张是面值为1000斤的军用粮票,这也是他藏品里面值最大的。他说,这是1990年代从一名退伍老兵手里“淘”得的。此外,一张1964年发行的海口市专用粮票尤其让他珍惜,该票面值为1两,图案是椰林与沙滩,由于当时海南尚未建省,这张粮票显示为广东省粮票。王仁好回忆说,1990年代初期,他退休之后就从昌江搬回海口居住,一次偶然机会,在海口东湖看到有人在出售粮票,他没有多想就当即买下了。
粮票的美学元素
“当时就觉得粮票上的图案、款式很好看,所以才留心收藏。”现今,每每翻阅这些粮票,王仁好总是爱不释手。
不难看出,粮票作为各级政府发行的一种票证,在票面图案设计方面是十分讲究的,既采纳了纸币的设计款式,也汲取了邮票的寓意灵感。更为难得的是,与邮票相比,粮票票面上变化多端的文字书法是邮票难以具备的。
值得一提的是,粮票上的纹饰几乎可以媲美人民币,但粮票品种繁多,纹饰变化多样,这是任何票证不可比拟的。王仁好补充说,比如,粮票的底纹色调淡雅,但面额字体的花纹多以谷穗或麦穗为纹,也有多变弧形纹,并套以多色,从而达到烘托面额并点缀票面的效果。看得出,不同年代的设计者在粮票外观上是花了不少心思的,即便是看似最普通的边饰花纹,既有单一型的,也有对称型以及多边型的,花纹内容既有传统式吉祥纹、如意纹,也有写实性的稻穗纹、花草纹,当然也不乏弧线、几何线等。从这些角度来看,粮票的设计体现了创作者的丰富想象力,构思也十分巧妙,外观让人赏心悦目。
“不仅花纹好看,书法也不错!”王仁好拿起一张1965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只见其票名书法为魏碑,票面上的字体挺拔、刚劲。从王仁好收藏的这400多张粮票来看,年代较早的粮票票面文字多为楷书,自1970年代以后,粮票上的书体出现了仿宋、黑体、行书及美术字等,当然,魏碑和隶书也是粮票常见的两种字体。
粮票见证时代之变
由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粮票收藏与鉴赏》在《前言》中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为了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实行了粮食统购统销,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国家从宏观上掌握了粮食生产和分配。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的命令》。国家粮食部及各省、市、自治区“为保证粮食的合理分配,以利国家经济建设的进行”,当年分别发行了粮票。
1967年至1974年,粮票票面上多以工农兵形象、毛主席语录、工农业建设成就为主要表现内容。1975年至1985年,这个时期是粮票发行的鼎盛时期,不仅印刷水平更高,而且票面图案多是各地名胜古迹及城市风貌,当然,有些粮票也采用了人民币图案上的“乡村机手”“织布女工”。同时,省市粮票的地域特征也十分明显,大多为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建设成就的水电、交通工程,如湖北粮票就印有武汉长江大桥、江苏粮票印有南京长江大桥、湖南粮票印有长沙站等。此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武钢、鞍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以及一些大型冶金、炼油企业也都在粮票上留下了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面。
在经历了长达三四十年的粮票经济生活之后,随着我国建设成就的突飞猛进,市场经济完全取代了计划经济,粮票也逐渐淡出国人的生产与生活。正如《粮票收藏与鉴赏》一书所写:“到了1992年,粮票印制趋向简单化,涉及也不再讲究了,有的就是几个字加上花纹边。自此,粮票的发行使用进入尾声。”
粮票上“混杂”的计量单位
在计量上,粮票在不同时期也是一直在变化的,部分还呈现混杂不一的现象,这在王仁好的粮票藏品里也有不同程度体现。
海南日报记者注意到,《粮票收藏与鉴赏》一书记载,时至1959年,国家计量改为十两制,粮票的面额也一律采用十两制计量,并一直沿用到1985年。而1986年至1992年期间,是粮食实行公斤制时期,同时与千克制并存。这个时期的粮票开始出现了一些混杂、粗制的现象,在计量上仍有保存十两制的,同时期的粮票在计量书写上一度出现五种写法,如,壹市斤、半公斤、0.5公斤、500克、0.5千克等;此外,有的地方粮票上几种计量法同时表现出来,一方面推行公斤制,一方面引导千克制,另一方面又保留群众习惯的十两制。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种实用凭证,有些粮票只单纯地印有“粮票”字样,但有些则印有“面”“米”字样,如,1970年天津市发行的地方粮票印有“面粉”,另一张1973年天津市发行地方粮票印有“粗粮”。此外,有些粮票印有使用期限,但有些则没有,恰恰是这些看似混杂的特征,也让粮票的时代印记变得更加浓厚与丰富,值得深入研究。
新闻推荐
本报6月13日讯(记者臧会彬)6月13日,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了解到,2019年度海南省建设工程绿岛杯奖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经过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