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治水有“术”“黑水沟”变身“清水河” 刮目相看,鸭尾溪的“前世今生”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魏铭纬摄影报道)秀水风华,湖光潋滟;清风徐来,碧波微漾。漫步于鸭尾溪畔,不禁在脑海中浮现太多美好的词汇,但谁又能想到,这条安静的小河在数年前还是重度污染的状态。6月20日,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海口市开展水污染防治执法检查,第一站便是鸭尾溪。据了解,从2018年3月至今,鸭尾溪水质主要指标稳定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华丽“蜕变”的背后,是海口科学治水的决心和规划。
从“黑水沟”到“清水河”
作为南渡江的支流,鸭尾溪将海口海甸岛一分为二,因为美丽,鸭尾溪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在许多老海口人记忆中,鸭尾溪曾静静流淌在大片稻田中,伴随过往船只荡起碧波。“当年解放海南岛时,解放军就是乘船从鸭尾溪到海甸溪,最后成功登陆海南岛。”当地一位上年纪的群众告诉记者。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大量生活污水需要排放,鸭尾溪随之成为“受害者”。一张治理前的照片显示,2016年的鸭尾溪水面浮着层层白沫,整片水域呈现出黑色,还散发着阵阵恶臭。据分析,造成其水质黑臭的原因主要是超过河道自净能力的污水进入河道,同时受污染底泥也在不断持续性释放污染物。
2016年下半年,海口市启动水环境治理工作,鸭尾溪是美兰标段项目治理水体之一。为彻底“治愈”鸭尾溪,海口市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补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截至目前,已累计铺设截污管道2450米,新建2座一体化净水站和一座污水提升泵站,清除河道受污染底泥17万立方米。”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经过治理,鸭尾溪水质明显改善,根据环保部门公布的水质监测结果,鸭尾溪从2018年3月至今一直稳定在地表V类水标准。
“啃最难啃的骨头”
在一则海口市水体治理工作情况汇报材料中,记者看到了海口市两年来水体治理工作的情况。
为了高效推进水体治理工作,海口市将水体治理列入六大专项整治工作之一,并成立相关专项指挥部。在治理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基础设施修复、城市更新的理念,实施退堤还河、退塘还湿,持续推进生态治水。同时,海口市通过人大立法完善长效管理顶层设计,对破坏生态、污染河流行为严管重罚。
“那时真的是在啃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因为城市要高速发展,先排放后治理肯定是不行的,抓截污控源、进行源头控制才是根本,但全市32条水体又要面面俱到。”一位参与过治理当地干部告诉记者。两年来,海口市32个水体共截流污水直排口668个,铺设截污管网62公里,新建污水提升泵站32座,一体化污水处理站17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每天共11.51万吨。
“硬骨头”被硬生生“啃”了下来,最终,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务厅通报海口市2018年纳入国家考核的19条21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现象,纳入全省考核的18个城镇内河湖污染水体全部达标,这其中便包括鸭尾溪。
然而,对水体的治理,海口依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据悉,由于历史原因,海口旧城区大部分区域排水系统存在雨污合流状况,造成污水经雨水管道直接排入周边水体,影响水体质量。同时,由于新城区建设的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滞后,污水支管覆盖不足,部分污水依旧直排周边水体。此外,一些企业和居民存在向河道随意乱扔垃圾和排污的行为,全民护水的观念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树立。
海口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海口将加快污水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水污染防治能力,并强化监管,确保正常运营。同时,将把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纳入全市普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全社会人人爱护、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的良好氛围。
新闻推荐
海口一网约车机场巡游揽客被暂扣营运证和从业资格证,将面临罚款
南国都市报6月20日讯(记者王小畅通讯员王南)20日上午,海口市交通港航综合执法支队在海口美兰机场查到一辆涉嫌违规营运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