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救助站住着7名特殊的孩子 家庭般温暖让“折翼天使”获新生
在海口市救助站住着7名特殊的孩子,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在学校读书,只是当别人都回家吃饭睡觉时,他们选择回到救助站的“家”里,至今已生活了3年多。这群“折翼天使”如今在救助站里找回了自信。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早已像他们的家人一样,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
□本报记者高潮文/图
1
未成年人救助站安家
在海口白驹学校读初三的姚小金(化名)和林易阳(化名)正在紧张地复习,下周就要进行初中会考,他们希望考入琼山华侨中学,这样就能离“家”近一点。他们的“家”在海口市救助站,如今已住了3年多。姚小金是云龙镇云岭村委会人,父亲去世后,由于母亲无工作,全家只能靠低保度日。2016年1月25日,他正式被海口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托管,在救助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直到年满18周岁。
目前共有7名孩子被海口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托管,生活在救助站里。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陆燕萍说,保护中心通过开展海口困境未成年人摸底排查工作,从上报的全市700多名困境未成年人中进行筛查,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工作中发现的监护缺失且家庭无力履行监护职责的困境未成年人,在征得本人和监护人同意后,让他们在救助站里生活,由救助站代行监护职责,满足他们正常生活、学习、游戏的需求。
2
生活焕然一新获新生
6月19日,海口市救助站的二楼贴着“神笔马良”“灰姑娘”的两个房间里,高低床一字摆开,床上摆放着整齐的被褥,书桌上放着书本,房间内还安装有空调,窗明几净,这是7名孩子的宿舍。宿舍不远处,就是淋浴房和卫生间。电教室、音乐室、图书室、手工室、心理辅导室、运动拓展室等一应俱全。
手工室的桌子上摆放着7瓶纽扣花的艺术品,别出心裁,这是17日工作人员陈建琪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的。图书室里还悬挂着“课业辅导班”字样的横幅。18日晚,琼台师范学院的大二学生王文蕾和同学刚刚来过,给孩子们辅导课业,帮他们解决课堂外的难题。海口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张伦齐说,大学生志愿者每周都会来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李颖说,社工每个月都会不定期给孩子们上“第二课堂”,有些是室内课堂,有些是户外拓展、采风等,至今已经开展了2年多,开展60多期,帮他们扩展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用爱心温暖孩子心灵
3年多来,孩子们的变化被大家看在眼里,这跟工作人员的付出不无关系。李颖说,他们一直努力让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像家人一样照顾他们。去年,11岁的陈泽策(化名)因高烧住院,大多数时间都是工作人员去医院照顾他。
为了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工作人员随时跟孩子们的家人联系,询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主动找孩子们谈心,给他们过生日。“他们现在变得乐观积极向上,不像刚来时那么自卑。”19日,陆燕萍指着档案上林易阳的照片说,他跟过去简直判若两人,已是身高1·70米的小伙子了,她已经习惯被他叫作姐姐。
李颖至今还记得,姚小金刚来时对她冷漠,不愿跟人交流,但现在参加活动很积极,还主动找她诉说心事。
新闻推荐
省社科联组织党员赴中共琼崖一大会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传承红色基因 开创社科事业新篇章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陈王凤徐明锋)6月20日上午,海南省社科联(社科院)组织省社科联(社科院)、国际旅游岛商报社全体...